自然辩证法面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黄爱华编制,各篇随堂考试时间与成绩比例,自然篇:约一节课;理论问题+分析题 25% 科学篇:约一节课;理论问题+分析题 25% 技术篇或科学技术社会篇:约一节课;理论问题+分析题 25%平时成绩:考勤、网上学习、课堂讨论等 25%(分析题是指案例分析或言论观点分析),相关纪律,上课期间如有请假,需提供学院书面证明或校医院出具的病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若有缺考,在保证基本出勤率和正常请假的条件下,教师可安排补考,补考必须严格,并以一次为限若有两次缺考,要考虑重修序:自然辩证法与STS,§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其广义来说,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 发展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的辩 证法——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因而辩证法有两个 密切相关的序列——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利益于恩格斯的《自然辩 证法》,其写作的延续时间:1873-1886;共有181篇 文章构成,第一次全文发表是在1925年(莫斯科),,爱因斯坦的评价,爱因斯坦阅读了《自然辩证法》手稿后做出这样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两种误解: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已经过时,为何还要上这种课;②研究生为什么要上这样的政治课 典型言论:一学者说:“有理工科研究生与我交流,他们对研究生还要上政治课不理解他们的政治理论课同大学生不同,教的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政治课老师告诉他们说,开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可以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对此,我的回答是:纯属扯谈!”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自然辩证法概念,其实是自然哲学、科技哲学和STS(这几个领域大都是欧美国家领先)的综合 自然辩证法这门课并不是什么政治课 此课的作用在于,启迪思维,开拓思维方式和视野,提高理论素质§2,我国自然辩证法经历的四种范式四个阶段,自然观时期从50年代到80年代较多地强调自然的物质性,两条路线文革结束后,开始淡化,确立了“三大块”,即“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
随后大规模进入课堂 科学论时期80年代后,国外科学哲学著作急剧引入,自然辩证法转入以科学认识论为轴心的科学论时期后随技术哲学的引入,学科走向全面繁荣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框架:科学技术哲学这意味着学科化、与国际接轨STS时期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siety)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STS研究风行国内,学术重点伸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突出三者互动 STS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拓展时期当前国际上对科学技术的元层次研究十分活跃,称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 “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元勘”、“科学技术学”、 “科学技术论”等)“科学技术学”可以涵盖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学管理学、科技法等众多部门 §3,关于STS①STS产生的学术背景:a.交叉学科:“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马克思)b.科学技术研究的 “外在主义导向”:关于“内史论”与“外史论”c.社会背景:环境运动、和平反战运动、消费者运动《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STS目前处于交叉学科(interdisplainary)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同学科的人围绕共同的课题或目标进行研究,相互交流、相互适应,概念、研究程序、认识方法、术语、数据的相互整合。
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互动的若干表现 A.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从小科技到大科技科学技术产业化 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 B.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社会生活的普遍科技化 未来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位与定性的主要观点有:,a.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它是一个学科群,是包括许多学科的大口袋; c.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 d.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e.它是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桥梁或结合点; f.它是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倾向于上述第二、六种 无论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siety,还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对科学技术进行多维视角审视、多种途经探索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群自然篇,第一讲 “月亮问题”第二讲 虚拟实在第三讲 混沌与偶然性第四讲 人与自然,,第一讲 “月亮问题”关于“客观实在性”的思考,1,物理学的“实在观变革”,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别?测不准原理;工具仪器的介入微观客体的客观实在性问题海森堡对其名测不准原理的概括:我们不能再谈论独立于观察过程的粒子的行为了。
作为一种最终结果,在量子力学中形成的数学化的自然规律不再处理基本粒子自身,而是处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能再问这些粒子是否是客观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科学不再是一个作为客观的观察者来面对自然,而是把自已视为一个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员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分析、说明和归类的科学方法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于这样的事实:通过自身的介入,科学改变和重新塑造了其研究的对象换言之,方法和对象不再相互分离了2,月亮问题,:爱因斯坦在一次散步时问他的学生派斯教授:“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 爱因斯坦,“I think that a particle must have a seperate reality independent of the measurement. That is an electron has spin, location and so forth even when it is not being measured. I like to think that the moon is there even if I am not looking at it.”这里爱因斯坦谈的是量子理论,特别是在物理观察意义上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性问题。
而玻尔认为,没有观测的时候,不存在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所谓“客观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连起来讲才有意义因此“月亮的存在与我们的观察相关 ”学界曾围绕“月亮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爱因斯坦也会错吗?玻尔PK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上帝是否掷骰子?,哥本哈根诠释:玻尔试图证明,在量子物理中我们必须抛弃因果论和决定论,代之以互补性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构成了量子力学的所谓哥本哈根诠释波包扁缩” 或薛定谔的猫: 原子—(衰变—放出中子)—毒气瓶--猫,,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是20世界物理学界历时最久,最具哲学意义的争论持续近40年之久3,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再思考 传统唯物主义一个基本点是,对象在时间上先于认识而独立存在在未有人前,自然界 早已存在,这是其认识论的一个本体论前提,即宇宙发生论前提月亮生成在前,对月亮的认识在后不说明在前,就不能充分回答在后人来自自然界且属于自然界,自然界始终对人保持优先地位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验证了的事实因此恩格斯有一个著名论断,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漫长而艰难的发展所证明的”,,,在葛兰西看来,关于恩格斯那个著名论断,应当加以正确分析:这个论断的真实性恰恰在于,为了求证“客观实在性”,必须求助于“哲学-科学”(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科学实验),即是说,求助于人和人的认识与实践。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又说,“说一个东西是感性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第二讲 “虚的实”关于Virtual Reality (虚拟实在),,背景概念:传统哲学的实在(Reality) 概念 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构成万物的始基、本原 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什么是Virtual Reality Virtual Reality及其译法1989年,jason Lanier 提出Virtual Reality (虚拟实在)技术,其主导思想是:用户“投入”到计算机产生的三维交互环境中去也就是说,VR就是让用户在合成的环境中获得“进入角色”的体验VR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系统界及其数据进行可视操作以及交互的一种崭新方式虚拟现实”、“灵境”、“临境”、“实境技术”、“人工现实”、 “模拟实现”、“虚拟实境”、“虚拟真实” 、“虚拟实在”、“虚的实”,,从哲学层面上看,VR是计算机创造和生成的一种新的实 在。
这种实在与传统的实在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尽管是 虚拟的,却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功能”、“效果”、“影响”Virtual Reality”和“Internet” 诸多虚拟事物:虚拟监狱;网络游戏; 虚拟财产;虚拟人,,虚拟社会的特点、特性:1,交往的开放性 2,表达的自由性 3,参与的互动性 4,财富效应负面和问题1,人的异化 2,思维能力的退化 3,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容易失控①过度自由; ② 匿名性:“隐身人”; ③人肉搜索 ④ “黑客伦理” 4,网财问题,“所有的云都是钟” “所有的钟都是云” ——波普尔,第三讲 云和钟混沌与偶然性,,决定论与强决定论决定论观点:“每一事件都有它的自然原因”;承认因果律 强硬决定论( hard determinism,又称极端或机械决定论) : “每一事件都有它的充足原因”;否认偶然性和自由 温和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 :决定论观点与自由相容;人是动因,强决定论之拉普拉斯决定论:,如果知道了宇宙中每一客体的位置和运动,就能预见宇宙中每一客体在将来任何时候的位置和运动,当然也能追溯宇宙过去的每一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获得了宇宙的正确图景,就能预见一切发生的事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在他的《分析概率论》中提出:“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过去的结果和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能(intelligence ,即“拉普拉斯妖” ),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那么没有什么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地出现在他面前强决定论之无知论:,斯宾诺莎(荷兰)曾说:“任何一个被我们称为偶然的东西,其唯一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缺乏完备的知识 霍尔巴赫(法国):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意味着无知不存在自由混沌与混沌学,三种混沌:原初式、终极态、演化式混沌 三种现象:决定性现象(必然性现象)、随机现象、混沌现象E·洛伦兹于1963年在《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确定性的非周期流”,这标志着混沌学的诞生混沌学跻身于20世纪物理科学令人震惊的三大成就,即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洛伦兹也被称为“混沌学之父”混沌学与60年代兴起的孤立子、分形理论构成非线性科学的三大理论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