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统计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270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257 大小:4.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社会统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经济社会统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经济社会统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257页
经济社会统计2_第4页
第4页 / 共257页
经济社会统计2_第5页
第5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社会统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社会统计2(2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社会统计,重庆工商大学 数统学院李 勇 (023)62002579 ,第2章 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2.0 人口统计学概论 2.1 人口规模与构成统计 2.2 人口变动统计 2.3 人口存量流量统计矩阵 2.4 人力资源统计,2.0 人口统计概论,1、人口统计学的产生 2、人口统计学的发展 3、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5、现代人口统计学的学术流派与发展趋势,一、人口统计学的产生,1、人口统计的萌芽登记统计 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进行地籍、人口、农具、牲畜等调查; 公元前3050年,埃及进行全国人口和财富登记以修建金字塔; 公元前2200年,中国夏禹时期记载土地

2、和人口1355.3923万人; 公元前453年,古罗马提出对人口、土地、牲畜等每5年调查一次的规定,是人口统计史上最早提出人口定期调查制度;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时期,在中国人口统计史上第一次关于分年龄进行人口登记的重要记载; 中国唐朝,实行按行政区域登记户口、人口年龄和财产; 中国宋神宗实行以户口登记与管理的保甲法制度,一致延续到民国。,2、人口统计学的形成描述统计学诞生,约翰格朗特(J.Graunt,1620-1674年)(英)在对死亡率公报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1662)中,编制了第一张反映人口生存与死亡规律的死亡表,这是生命表的雏形,为人口统计学奠定了模型分析法基础,被誉为“真正统计

3、科学的肇端”。最早发现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7(男婴:女婴=14:13) 奠定了人口统计学的出生婴儿性别比理论。 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 政治算术 (1676)(英) 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比较英、法总人口、神职人员、海员和工匠等指标,发现法国的人口和土地多于英国,但非生产人口要多于英国,海员和工匠少于英国,他分析得出英国国力优于法国。这是人口构成分析的范例。,约翰格朗特死亡表,人口统计学派的形成,一、人口统计学派的先驱者 威特(Johan de Witt,1625-1672)(荷兰)“关于终身年金价值”研究(1671),提出有关死亡的

4、规律。 纽曼(1648-1715)(德)以1687年勃瑞斯劳城出生、死亡统计表为依据,第一个试图利用统计观察方法论证“关口年”问题:人类身体健康情况7年为一个周期,每第七年是健康的危险年,49岁和63岁特别危险。论证月亮的盈亏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人口统计学派奠基人哈雷(Halley,1656-1742,英) 根据勃瑞斯劳城出生、死亡统计表作出的人类死亡率估计(1693),有著名的“哈雷生命表”,成为英国人寿保险公司计算保险费的依据,也可计算应服役人数。,哈雷生命表(一),哈雷生命表(二),人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保险统计卫生统计 医疗统计社会统计犯罪统计道德统计人口统计是人类

5、社会产生以来历史上最早一门统计也是统计学科中最先产生的一门统计人口统计为统计之统计,二、人口统计学的发展,现代人口统计学的三大基本特征: 1、新型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2、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Bias)理论 3、人口分析系统的形成与发展,1、新型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传统人口统计学“三大率”指标体系: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其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

6、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生育率、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等新指标体系的建立,2、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Bias)理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的发展 (1)政府想根据普查结果估计其他项目以便减

7、轻工作量和费用。全国或全市总计从普查中得出,其他项目则从普查表中抽选样本来估计。在1895年国际统计学会(ISI)会议上,Anders Kiaer提倡在社会调查中应当更多地使用代表抽样而不是全面调查。之后,他提出了随机抽样的概念,同时发展了利用概率模型评价抽样估计准确度的方法。1925年ISI会议时,抽样调查的思想已被接受。,(2)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概率抽样系统抽样 指总体按一定顺序编号,先抽取一个随机数字作为起始单元的编号,然后按一定的规则抽取其他单元,直到抽足n个单元为止。系统抽样最简单的方法是等距抽样法。 美麦多(Madows)1944年首先研究,1953年又提出等距抽样的一种变

8、形,即:每个样本从每层的中心选出。拉希里(Lahiri)在1952年提出圆形系统抽样法,解决总体不是样本整数倍的情况。 非概率抽样方法重点抽样法 1921年意大利的人口普查。全国8,354个小区拼成214个区。在抽选一个14的样本时,意大利统计学家古尼(Gini)和加伐尼(Galv ani)有意选了29个区而不是选1,250个小区。其次,这29个区是被这样有意地抽选出来的,就是根据样本对7个重要的控制变量给出了准确的估计。而这7个变量的全国结果是已知的。这是希望这样的样本能对与控制变量高度相关的其他变量给出好的估计。,(3)两种抽样调查方法的竞争,“无须考虑所研究总体的未知特性而对所获结果的准

9、确度进行估计成为可能”。 Neyman论文(1934) 对概率方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具有里程碑意义。20世纪20年代国际统计学会任命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作关于这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报告。詹森(Jensen,1926年)的报告偏向于有意(非概率)抽选法。然而在有许多项目要测量的调查中, 非概率抽样法缺乏概率抽样方法的灵活性,不能根据样本去预计估计值预期的精确度,抽样单位太大。吉尼和加伐尼结论:如果用称作分层随机抽样的概率抽样法,把小区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将会得到比他们的方法更好的结果。,(4)控制抽样调查误差的研究历史,1、Bowley(1915): 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四个可能的来源将导致调查研究的不确

10、定或误差:1)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不正确的 2)定义和标准可能是不严格的、不恰当的或被错误表述的 3)实际访问的家庭可能并不是整个总体的一个合理的样本 4)由于用部分估计总体有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2、 Deming (1944) 提出 “影响一次调查最终有用性的因素”的分类。他的分类是不完全的,也不互斥;然而,它很好地阐明了当试图估计和控制调查误差时应考虑的因素。 3、 Murthy ( 1967);Zarkovich(1966): 根据其发生在调查过程的哪一个阶段而划分误差 4、 Deming(1960): 根据为识别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划分,将误差分为可以通过重做调查过程来确定的和不能由此来确定的

11、。,(5)调查误差的分类,按调查过程所使用的技术分为四部分: (1)构造一个抽样框,产生抽样框误差; (2)设计并选择一个样本,产生抽样误差; (3)找到样本单位并请其参与调查,产生无回答误差; (4)搜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机读格式,产生计量误差。 其中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合称非抽样误差。 Judith T.Lessler 等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1992),3、人口分析系统的形成与发展,1)传统人口统计学与现代人口统计学区别的标志:人口分析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2)人口分析系统发展的必然性 a、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b、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现代人口普

12、查包含:人口调查登记与汇总和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两个基本内容。 联合国人口司于20纪60年代要求:凡有能力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进行分析。 中国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起,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了分析。,3)人口统计学分析体系,a、人口统计基本指标分析体系 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分析、出生婴儿性别比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人口迁移与流动问题研究等。 b、生育分析体系 生育水平分析、生育模式分析、影响生育率因素测定分析和特定的生育模型分析,其中引入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和邦戈茨中介变量生育率模型分析等。 c、生命表分析领域 纵向表现:抽象出

13、生命表的一般特征。如: 寇尔-德曼区域模型生命 表(1966)、 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1982)、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蒋正华,1982) 横向表现:生命表的推广与应用于许多相关领域,如 : “结婚表”、 “生育表”、 “去死因生命表”、 “胎儿生命表”,以及人类生命以外的“果蝇生命表”(珀尔和帕克,1920)。 d、人口预测技术 数理研究成果引入,人口预测模型建立。如: 内森.凯菲茨首次把矩阵方程应用于人口预测研究;中国学者宋健教授,首次发现人口年龄性别生育率分布呈卡方分布,提出了生育率卡方分布模式理论。,三、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

14、关系、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以及人口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 1、人口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 2、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研究 3、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 4、研究方法,1、人口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人口数量现象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 一、要揭示人口现象的数量特征,如: 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育龄妇女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等数量特征的描述。 二、研究人口现象诸多的内在数量关系,如: 人口性别比 人口出生率 一般生育率 人口死亡率,2、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研究,人口的再生产过程指人口出生和死亡的不断更迭。 1)传统型人口再生产过程 高出生、高死亡的低

15、增长人口再生产过程; 2)过渡型人口再生产过程 高出生与低死亡的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过程 3)现代型人口再生产过程 低出生、低死亡的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过程 4)人口零增长过程 出生与死亡相近的人口再生产过程。,3、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现在的人口是由过去的人口发展而来,未来人口则是现在人口发展的结果。未来人口将是怎样一种发展结果,这就是人口统计学中人口预测所要研究的范畴。 Malthus模型、 Verhulst模型(Logistic模型)、离散模型等,Malthus模型、 Verhulst模型对美国人口预测,4、研究方法,1)指标计量法 量化界定法的基本方法 2)因素分析测定法 相关分析法、通径分

16、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3)模型分析法 人口生命过程模型(生命表)、因素分析模型、人口发展模型,四、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生育统计与分析 死亡统计与分析 生命表 人口再生产率的统计与分析 静止人口与稳定人口 婚姻与计划生育统计 人口调查 人口预测 人口规划,五、现代人口统计学的学术流派与发展趋势,1、安斯雷.寇尔及其婚姻模式 2、内森凯菲茨及其人口预测模型 3、黑田俊夫及其人口负担系数 4、莱斯利.基什及其抽样调查 5、布拉斯与人口间接估计技术 6、现代人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1、安斯雷.寇尔及其婚姻模式,一、发展了稳定人口模型理论 二、同保罗德曼于1966年编制了世界人口分区模型生命表,称为寇尔-德曼区域模型生命表。 三、发现了婚姻模式,对人类婚姻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婚姻活动规律:遵循认识-定婚-结婚之特定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