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110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0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 四 新(430072 中国武汉武汉大学哲学系)上个世纪最后 25 年的时间里,学者们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是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的关系问题,这包括篇次、章次、文字、文句和思想的异同等几个方面。其总体倾向是以帛书老子甲、乙本为绝对标准,来裁判老子诸本的是非。在这样一种研究心态之下,难免盲目和短视,或者执一以害道,或者看不清老子文本发生、发展的内在观念、规律和方向,因而不能不说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看法和痛快一时的观点。几年前,郭店竹简老子发表了,而研究的总体态势依然没有多少改变,绝大多数学者仍然以“逆时性”为研究的绝佳向度,以“复古”

2、为无上的学问信仰,因而再一次造成了研究著作在同一观念上的大肆泛滥。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考察,尤其是通过简本、帛书本和王弼本的比较、分析,力求揭示老子文本演变的基本观念、法则和规律即老子文本演变的内在之“道”;同时对于那些妨碍对老子进行深入研究的所谓学问“信仰”或“先见”,也作一次深度的思想清理和学术批评。一、竹简老子三组的历时性差异及非同本略论通过其他学者和我的考察,可以肯定在战国中期,乃至更前,老子的存在状况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从竹简性质来看, 应该把三者分析开来研究。实际上竹简性质的不同,可能还暗含着更多的信息:老子的原生形态是否是分散流行,其后才有一部集结成五千

3、言的老子书的?甲、乙、丙三组的文本来源是否有所不同?文本的主题或内容是否有所区别、侧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当回答的。简本老子分为三组,仅仅是依据它们竹简性质的不同。除此之外,三组的书法笔迹也不一样,这说明甲、乙、丙三组分别是由三个抄手抄写的。但是这一点很难说明文本在时间上的差异,因为书法水平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甲组和乙组简有一些类同而微异的句子,许多学者都已指出。 相同的句子见甲组第 27 简和乙组第 13 简,通行本在第 56 章: “塞其兑,闭其门。”而简甲和简乙有异文,很可能是因为二者所依据的底本不同,证之于帛书老子甲、乙本可知。帛书甲本沿袭简甲不改,帛书一本则从简乙,是两种抄本流传

4、很久,仍相区别。由此看来,郭店简本老子甲、乙组,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本子,且它们渊源各异。另外,简本老子甲组的错字较多,这可能只反映了抄手水平的低拙;但甲组的假借字、古字、怪字较多,则深刻地反映了甲组可能是更古更原始的传抄本,与乙组比较起来,抄作时间当在前。甲组与丙组,都有一段同于通行本老子第64 章下半段的文字。比较这两段文本,相异之处实多,可以证明甲、丙两组源自不同的抄本。从用字用词来看,两本虽然互有借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甲组用字更古更原始,丙组用字的时代特征较后,与帛书相近。在文本句式与结构上,甲组比较古朴简炼,丙组则较轻缓舒展。如甲组云“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丙组云“圣人无为

5、,古无败也;无执古” 。又如甲组云“临事之纪,誓(慎)冬(终)女(如)始,此亡败事矣”,丙组云“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喜(矣) 。人之败也,亘于其且成也败之。”丙组所引两句皆多虚词“也”字,以缓和语气及断句。而这正是帛书老子的重要特点之一。由此似可推断丙组与帛书老子抄作的时代较接近。11甲、丙两组简书相较,衡之以简丙到帛甲的时间距离,则甲组至少是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流行的, 而其抄写时间上推到公元前400 年前后是颇为可能的。通过考察简书老子甲、乙、丙三组使用假借字、古今字的具体不同,我们发现甲、乙、丙三组的异文特多。甲、乙、丙三组异文现象特多,实与语言的历时性变化及个体用字的主观性特征相关。前

6、者当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因为语言( 包括文字 ) 总是要在个体之间传达的, 并在个体间与群际的沟通中体现出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文字根本不可能脱离沟通作用与社会性的制约。所以甲、乙、丙三组简文的同读异文现象当是时代作用并受其制约的结果,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体现了一个历时性变化的过程。总之,我以为是可以从假字异文的不同,把甲、乙、丙区别为三个时期三种不同的抄本的,具体说来简甲比简乙, 简乙比简丙早。虽然它们是三种不同的抄本,但不排斥后出者对前出者的因袭或偶然的扰乱现象。我不同意把甲、乙、丙三组简文作为老子的一种抄本来处理的观点,因为如此处理, 则将无论从因人估世, 或就文本的内在关联来看, 不可避免

7、地将产生大量无法克服的矛盾,例如竹间形制的不同,书法的相异,甲、丙两组同有一段语意基本相同的文字,甲、乙、丙三组语言变化上的历时性现象,以及作为一个儒道兼通的学者,墓主生前有没有必要把仅1666 字的老子文分解成三部11王博、彭浩都有相同的观点。王博说:“本文认为,甲、乙、丙三篇老子应该被看作是当时存在的 三个不同的老子传本,而且甲本所依据的底本年代可能稍早于乙本和丙本。从文字上看,乙本特别是 丙本与帛书本及通行本的差别极小。”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1998 年 12 元广东 罗浮山道家会议论文提要。彭浩说:“可以看出简本丙更接近帛书本,而简本甲则与帛书本相去较远。”彭 浩:

8、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 辑,三联书店1999 年,第 17 页。分,22抄写在三种不同形制的竹简上,其中丙组还与太一生水抄作一起,而作为死后的陪葬品 ?所以必须把甲、乙、丙看作三个时期里的三种抄本,且很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 “ 珍本” 的性质,所以死者才如此地看重它们;也才可以理解甲、乙、丙三种抄本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相异之处。深玩甲、乙、丙三组语言上的变化,似可认为简本老子甲组抄写的时间当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甚至更前。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竹简老子甲、乙、丙三者分组抄写的不同,乃是由于历时性的原因造成的, 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因而不主张以主题的不同

9、作为竹简老子分组的历史实际原因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主张对竹简老子三组分别进行主题的概括, 更不反对对它们进行总体的思想概括,这是另一码事情:承认竹简老子已被竹简整理者根据其竹简形制的不同而被分属成三组简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组简文的主题概括是一回事;而有些学者根据主题的不同对竹简老子进行了主题概括,然后依此认为这就是竹简老子分组的历史实际原因则是另一回事, 这种倒果为因的考证法显然是难以成立的。虽然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组的抄写有时间上的差异,但三者各自所据的底本原是同时代的还是不同时代的?又三者原是共有一个底本而被分别抄录,还是分头流行后再被纂结到一起的?这些问题非常难于回答,目前不可

10、能有确定的答案。总之,郭店简本老子三组在文本上有文字、用字、用词和个别语句上的差异,体现了三组抄写时间的不同,同时也说明它们分属于三种不同的本子。此外,甲组第 32 简和第 39 简有两个分篇符号,充分说明老子由上下两篇组成22郭简整理者统计三组简的字数是2046 字,实是把老一生水的14 之简计算在内。 1666 字,乃裘先 生统计的结果。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7 辑,第 26 页脚注。的说法是可靠的,证明老子一书的形成颇早,且甲组当是老子抄本的一个独立的传本,与乙、丙两组根本不相混淆。而如果上面认为甲组抄作最早,丙组抄作最晚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以这三组所代表的三种老子本子,至少在流传上就

11、有时间的先后了。因此老子在战国中期以前,很可能即已经历了历时性演变的过程。二、竹简老子与帛书本、通行本分章的不同并论老子文本演变的基本观念竹简老子与帛书本、通行本 ( 以王本为例 ) 之间无论是在字词、句序、分章,还是在思想上都有较多的不同, 但即在此不同中亦显露出文本间相互递嬗的痕迹,有一些重要信息值得我们分析。(一)论帛书老子文本中墨钉的作用。老子从诞生,到发展为各通行本的篇章或章句结构, 有一个比较漫长的演化过程的。我认为它的总体趋势是愈来愈向今传本章次、章句的划分与连缀上发展。帛书分甲、乙两本,两本文句联属及分篇先后皆同。不过,乙本篇末有篇题和计篇之字数,分别作“德三千一” 和“ 道二

12、千四百廿六 ” ;又甲本有墨钉 ( 或称小圆点 ) ,乙本两篇皆无,似是抄写者有意去掉的。33甲本德篇纵行中间墨钉有18 个, 道篇则只有1个,且在篇首,44似乎抄手们从甲本道篇开始对表示文句关系的墨钉内涵已经迟钝麻木, 或者是因为抄手已不能领悟其内在意义,或者是消极的不胜其烦感所致,再或者是有一种类似于“ 时代精神 ” 的力量影响,墨钉在文本中的原有作33帛书老子甲本墨识标记共有3 种,第一种是置于一大段文字之首,有一条较为短促的墨横;第二种 是置于纵行的中间,有时略微靠左,形状如墨钉(小圆点);第三种是置于纵行的右侧,有一些折曲或近似 折曲的点线。第一和第三种墨识符号的作用很清楚,第一种是

13、起分篇的作用,第三种是起句读的作用。本 文要讨论的正是第二种墨识符号的作用问题。又,乙本虽然没有墨钉类符号,但两篇篇首的天头有齐行的 矩形墨块,显然是分篇的标志。 44甲本道篇首的墨钉,准确说来也是一短促墨横,与纵行中间的墨点形近易混。用在某种程度上空洞化了, 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了乙本抄手手中, 则索性连甲本德篇及道篇的所有墨钉悉数祛除,似乎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前人思想的传承,对后人疑问相照及的一面。但是为什么帛书甲本行中尚存19 个墨钉,55它们的真实意义或作用是什么?从帛书甲本到乙本的演变,抄编者最终将墨钉在重新编织的 老子文本中悉数祛除, 其内在的原因或主导观念是什么?这些是我们不

14、能不作出回答或合理解释的问题。纵观老子文本编辑的总体发展过程,我认为从简本发展到帛甲本,帛甲发展到帛乙本, 贯穿于其中的总体原则就是成篇成书的指导思想;从帛乙发展到西汉邻、傅、徐、刘四本,从这四本发展到以王弼本为代表的各通行本, 贯穿于其中的总体原则就是在帛书乙本成篇成书的编辑结果上,再次进行比较完整细致的章句划分, 以满足老学系统中经 、传 、 说日益发展而日益相分别、相倚重的需要,同时亦满足学人对文意的理解和文句记诵的需求。 考察老子文本分章的变化以及帛书甲本墨钉的内涵,可能需要在这背景下展开。 既然如此, 那么不妨以此观念为指导, 作出更具体细致的考察吧。帛书老子分篇成书的原则,在包括王

15、本在内的各通行本都保留下来,但帛书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各通行本则恰好相反。简本老子无分篇之说,只据竹简形制被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组,有人把它们叫做三书,似无不可。帛书与各通行本的文句连缀顺序基本相同,只不过帛乙不分章, 帛甲是否分章不太清楚, 但有一些墨钉夹杂于其间, 隔断了文本的连续性; 通行本则在帛书的基础上大致划分为81 章,其中有几章文本更换了位置,实则大同小异。简书是目前能见到的老子最原始本,按照竹简形制被分为三组,每一组又因为有缺简或文字上的残失, 致使只被连缀成若干段。 尽管如此, 但仍可以看出其文55因甲本残缺部分较多,行中墨钉当在19 个以上。本连缀几乎完全不同于帛书或通行

16、本。不过简书与帛甲都有一些墨横或墨钉,它们在文本的划分或连缀关系中当有一些作用,而这些作用是什么呢?或许从其中可以看出文本变化或离合的痕迹,但这就是它们提供的唯一有价值的信息吗?无疑简书的墨记符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比帛甲多得多,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随手点的短墨横或墨线,其作用相当于句逗号;一种是小黑方块,或作句号用,或作分段符号用,作句号用时竹简的书写密度几乎是照样进行的,没有较多的空白停顿,作分段(或分章 ) 用时小黑方块符号后常空数字位置再书写,不过按通行本的章句划分来说,作句号用的小黑方块亦常常兼有分段作用;66最后一种是 “ 以” 字符号(或称勾识符号),其语义为 “ 止” ,即表示结束的意思,人们普遍认为它表示一个比较大的段落群的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