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1032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6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内容提要】 阿尔都塞曾经试图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然而,他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还是认为,意识形态是人对他自己和社会之间想象关系的再现。而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开始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他们把意识形态看作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社会生活的扭曲再现。 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参与到社会生活再生产中,并把社会权力再生产出来。 意识形态再生产社会权力最突出方法是致力于制造差别,并把权力关系转换为非权力关系。【关 键 词】意识形态 / 权力/ 话语/ 社会生活再生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意识形态?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传统上来说,意识形态被理解为, 一个阶级为自

2、身利益而扭曲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体系。这个理解思路是把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看作二元的、相互分离的东西, 而无法回答意识形态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问题。现代西方学者的一个新思路是从微观的生活领域来思考意识形态, 而把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权力关系的再生产。本文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在矛盾开始来分析这种意识形态概念。一、后期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在矛盾早年的阿尔都塞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 这是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待意识形态和科学。按照这个思路, 科学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 而意识形态则歪曲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这样一个思维模式, 他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说成是从意

3、识形态到科学的转变。但是后期阿尔都塞转变了研究的思路,他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研究笔记 )中,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置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角度来思考。在这里,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是生产条件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或者要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按照第一个思路, 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之外的,它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不过由于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它歪曲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而按照第二个思路,意识形态不存在于社会现实之外,而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它参与到了社会现实过程的再生产中。 应该说,后期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思路: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维度来理解意识形态。当

4、阿尔都塞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维度来理解意识形态的时候,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按照阿尔都塞的思想, 要进行社会生活的再生产, 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学校、教会、家庭、政党、工会、文化传播机构( 他称之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承担着重要任务,它们按照社会物质再生产的要求对人进行培养,使其获得劳动技能,遵守劳动纪律。 这些社会机构不是独立于物质生产过程的,而是物质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如果说暴力的国家机器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物质生产秩序的话,那么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了。但它们比暴力的国家机器在物质再生产中的作用更大、 更有效

5、。阿尔都塞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物质生活再生产的功能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的。因此,他有关意识形态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主要命题都可以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角度得到理解。第一,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提法。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义上来说明这个观点的。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 意识形态受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独立性,它只能歪曲地反映历史,因此,它本身没有独立的历史。而阿尔都塞则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他认为,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意识形态, 而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存在和它的功

6、能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的。 他骄傲地指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命题具有否定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而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命题具有肯定的意义,即意识形态参与到社会物质生活的再生产之中了。第二,意识形态只有物质的存在形式。阿尔都塞认为, 意识形态其实并不具有思想或者精神的存在形式, 而只有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般来说, 人们都把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思想体系或者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独立于个人或者个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思想体系或者观念体系具有精神或者思想的存在形式。但是,阿尔都塞不同,他

7、认为意识形态只有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阿尔都塞所说的物质不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物理状态,而是人的活动状态。 人都有思想,但是每个人都已经把自己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行动中。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相信上帝, 那么他就会去教堂膜拜, 如果一个人相信正义和法律,那么他就会按照法律的规则去游行,等等。如果他不相信,那么他就会有其他的行动方式。人的这些实践行动就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第三,意识形态把个体质询 (inerpeller)为主体。“inerpeller”这个法文词的意思是“询问”、“质问”、“质询”的意思。在阿尔都塞看来,个体与主体是不同的。 个体是没有被纳入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是独立的自

8、主的个人。 但当个人被规训、 被教育而能承担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生活再生产的责任的时候,个体就成为主体了。在这里,阿尔都塞似乎在表达两层意思:(1) 一个人一出生就被置于一个意识形态的氛围中,比如,在家庭的氛围中,家庭的氛围熏陶他,对他有各种期待。 通过这种期待和养育, 意识形态把个体转换成为意识形态氛围中的合格成员主体。 (2) 既然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置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之中,那么,人是无法避免意识形态的作用的。在这个意识形态体系中, 一个人本来不是主体,而是被养育的客体。但是,人却误以为自己是主体。在意识形态中,所有的人被称为“主体”。用阿尔都塞的话来说,在意识形态之中的人,总是凭借定义相信自己

9、处于意识形态之外,而实际上,他自己总是处于意识形态的内部。或者说,所有的人都处于意识形态中,被这种意识形态再生产出来。他却没有自觉意识,以为自己是不受意识形态控制的主体。上述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表明,他告别了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的观念,而把意识形态看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再生产的要素。或者说,他从动态的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理解意识形态, 而不是从社会生活与思想体系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 但是赫斯特指出, 阿尔都塞的思想中仍然保留了再现的观念, 而没有完全彻底地与经验主义的基本假定决裂。我们可以从阿尔都塞的两个命题中看到他的这种不彻底性。第一, 阿尔都塞吸收了马克思

10、的观点,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的拼合物,是纯粹的、空幻而无用的梦想, “它的所有现实性都在它的外部”。这就是说,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一种虚幻的反映,现实的东西在它的外部。 在这里,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对立被保留下来了。第二,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人与他的生存条件之间的想象关系。这个命题实际上是把第一个命题更加具体化和深化了。按照阿尔都塞的看法, 人都是在现实中生活的,个人总是与他自己的生存条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既有真实的关系, 也有想象的关系。 其中真实的关系包括: 个人是现实关系的被动的接受者, 是被社会结构固定起来的存在者,但是,个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误认为自己是社会结构

11、的创造者,是建构社会结构的主体。在这里,个人和自己的生存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想象的关系,意识形态就是把这种想象关系再现出来。显然, 意识形态是个人对于自己与其生存条件之间的想象关系的再现这个说法与下述说法是不一致的, 意识形态把个人质询为主体。按照后一种说法, 意识形态不是在人的生活之外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现实活动。在这种现实活动中,所有的人都被转换为主体。或许,这些人都不是主体,但是他们却都误认为自己是主体。在这种活动中, 个人和主体之间产生了某种想象关系。阿尔都塞自己也认为,“意识形态=与实在关系的想象关系”。但是,想象关系毕竟不是想象关系的“再现”。从这里,我们可以

12、看到,阿尔都塞对自己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几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理解和梳理。 当然,阿尔都塞似乎也努力把这两者协调起来。在他看来,人们所信仰的思想体系不会是仅仅以思想体系存在着的, 而是会物化在人的行动中。 比如,信仰上帝的人会到教堂里去膜拜。在教堂中,人对自己和所膜拜的对象之间产生了想象的关系。尽管如此,许多思想体系并没有转化为人的行动,比如,许多乌托邦的幻想。这些幻想是对于人与自己的生存条件之间想象关系的再现吗?显然,阿尔都塞缺乏对这些问题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在他那里,意识形态的两种概念之间难于相互协调。二、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再生产为了避免类似于阿尔都塞的理论困局,一些学者彻底否定和

13、放弃了意识形态是“歪曲的观念体系”或者思想体系的论点。比如,剑桥大学的约翰?B. 汤普森(John B. Thompson) 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总是表达了一定的意义,而且它所表达的意义被用来为维持权力关系服务。这就是从权力关系再生产的维度来理解意识形态。 而汤普森所说的权力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那种以暴力为后盾的权力关系, 而是更广泛的权力概念。 按照这种权力概念, 权力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中一切领域。从广义上来说, 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比如,顾客通过货币支配着服务员的行动。父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支配着孩子的行动。 当然,孩子也可以用自己的啼哭来支配父母的行动。既然

14、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有权力, 而赤裸裸的权力关系表现了一种社会不平等,表现了人对人的支配和控制, 这是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的。 于是,人们需要借助于各种手段把这种权力关系掩盖起来,从而使这种权力关系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究竟如何掩盖上述权力关系呢?这就是要使权力关系发生转换,或者说,使权力关系以非权力关系的形式出现。比如,父母对于孩子的支配会受到孩子的反抗,父母就把他们对于孩子的支配关系转化为一种情感关系,这种支配是对于孩子的“爱”。政府官员对于社会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单位的领导对其下属的支配要转换为朋友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 被支配者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支

15、配者的控制。父母对孩子的支配是对孩子的“爱”;上司对下属的支配是看得起下属;政府官员的觥筹交错也被看作为当地经济发展、为人民努力工作的表现。在这里,人们承认某些人的特权,承认了他们特殊地位的正当性。 权力关系、 等级关系被转换为一种非等级关系。这种转换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操作, 而这种意识形态的操作就是要把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等级关系、 控制关系再生产出来。 这种意识形态的操作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是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只是强调业已存在的亲情关系、 朋友关系等非权力关系, 而不承认这里所存在的权力关系,并努力把这种权力关系隐藏起来。显然,在这里,意识形态不是被理解为独立于

16、人的生活之外的思想体系,即某种引导人、指挥人、教育人的思想体系,而是一种活动,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再生产出来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权力关系中的一方所能够完成的,而是在权力关系的另一方的配合中完成的。比如,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领导去看望他的下属的时候,下属非常高兴, 甚至会流下“激动的泪水”。显然在他的思想中,领导是高他一等的。他在内心深处已经承认了他与领导之间所存在着的不平等,他承认了这种不平等的正当性。 布迪厄把这种承认称为 “不知道的承认” ,即一个人下意识地承认了其他人和自己的不平等关系, 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我们看到殖民地人民在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这种意识形态现象到处存在。比如,他们反对殖民统治者,但是穿着殖民者的衣服,如西装;他们反抗殖民统治, 但是他们说的却是殖民统治者的语言。他们羞于穿自己本民族的服装,他们羞于说本民族的语言。 这是因为, 他们在内心深处承认了殖民统治者高他们一等。他们一心一意按照殖民统治者的方式生活。这种“不知道的承认” 就是一种误识。 这种误识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于他和世界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