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973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5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八单元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 (1)掌握?逶迤?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岷山?等词 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 通过词语的品析 , 朗读的感受 ,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

2、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 学生:收集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有关 ?长征?的知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 新课导入 1. 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 过草地金色的鱼钩)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 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 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 ,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 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 出示长征的资料。 长征从 1931 年到 1934 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 取得了四次反 ?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

3、排斥 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 年 10 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 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 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 年 4 月,党中央召 开了遵义会议, 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 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 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 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教 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 毛主席指挥

4、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 里, 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 年 10 月, 第二、 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 读准字音。 走泥丸 () 云崖暖()岷山()磅礴( ?) 逶迤() 2. 认清字形。 (1)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 崖左右结构: 岷独体字:丸(2)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 理解词语。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

5、之间。1935 年 4 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 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 方面军) ,也就是泛指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1. 朗读全诗,数一数全诗共几句,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 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 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 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 丸。第三句

6、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 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 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第四句的意思:更使红军欣 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 2. 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句, 总的指出红军不怕 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 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难? 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3. 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

7、字,每 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 老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万水 / 千山/ 只/ 等闲。五岭/ 逶迤/ 腾/细浪,乌蒙 /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 桥横/ 铁索/ 寒。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 过后/ 尽/ 开颜。 2. 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停顿节奏。 3. 小结:这首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 的战斗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 检查上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朗读。 2. 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 。 3. 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

8、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 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 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诵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 指名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 ?千? ?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 艰险多的意思。诗句告诉我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 这不仅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 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 杂斗争。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 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

9、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 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 阻,勇往直前的气概。)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你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又从哪里体 会出来的? 明确: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体会出来的。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呢?让我们深 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 ( ?逶迤?指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指气势雄伟,都 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 高大雄伟。 ?细浪?是翻着浪花的细流,

10、?泥丸? 是泥团子、小泥球,?细浪? ?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 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 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 (2)有感情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颔联不仅写出长征的艰难, 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 概。 ) 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 ?金沙? ?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 ?暖?和?寒?字可以 体会出不同的情感。 暖:1935 年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 敌人控制很严, 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 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

11、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 功。 ?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泸定桥横 空高悬于大渡河上, 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 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 ?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颈联的思想感情。 3. 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 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 哪些困难? (比如在长征途中, 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 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4. 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5. 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

12、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尾联,说说你的理解。 ( ?更喜?二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 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 自信。? 尽开颜? 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四、背诵总结,拓展延伸。 1. 配乐诵读,指名背诵。 2. 总结:本诗的作者毛泽东, 他用凝练的诗句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 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 豪迈的气概。 3. 拓展阅读。 学习了长征,我们更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 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推荐学生

13、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沁园春 ?雪 。教学反思:26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 认识?擎、钮?等5 个生字,会写 ?典、副?等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 ?协商、诞生 ?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 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 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 方法。 4.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伟大历史意义,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14、毛泽东的伟 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吧? (国 庆节)1949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 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翻身 解放,当家做主, 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 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1949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吧!2. 板书课文题目:开国大典。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

15、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 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与大家讨论。 2. 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典礼()委员()协商(?) 外宾()诞生()电钮() 瞻仰()飘拂()骑兵() 嗓子()副主席()奏国歌(?) 毛泽东( ?)共产党()汇集() 肃立()率领()语调() 擎着()榴弹炮()排山倒海() 聂( a)荣臻() (2)理解词语。 擎:举。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汇集:会合,聚集。 典礼:

16、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 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 文的重点。) 2.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 14自然段) :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 510自然段) :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 1113自然段) :阅兵式盛况。 第四部分(第 14 自然段) :群众游行的情况。第五部分(第 15 自然段) :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 城。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