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878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导学案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积累 ? 欣赏浣溪沙苏轼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

2、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学习路径】一、导入课文: 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你会这些思维吗?二、基础练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d孜孜不倦z汲取j 锲而不舍qi a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 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

3、刻。汲取: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3、完成学科王A部分。三、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四、思考练习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批注栏: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 ,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 业 家 、 学者 、 创 造 学家。曾任加利福 尼 亚 创 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 、 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 真 正 快 乐的

4、 人 们 是 儿童 和 富 有 创造 性 的 那 一部分人” 是他的名言。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 刘公嘉话: “岛( 贾 岛 ) 初 赴举京师, 一日于 驴 上 得 句云: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 , 练 之 未定,遂于驴上吟哦,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

5、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道理论证法。如第10 自然段。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6、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

7、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五、创作园地: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 ?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 板书:) 先看图形“” “”,再展开联想写吏部权京兆,岛 不 觉 冲 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 岛具 对 所 得 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 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 的出处: 荀子劝学 : “锲而舍之 ,

8、 朽 木 不折 ; 锲 而 不舍 , 金 石 可镂。 ”9 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4 课课文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堂类型:新授课一段话。六、练习:学科王B、D部分。七、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

9、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0、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积累 ? 欣赏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今译 1】薄雾浓云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瑞脑香烟燎绕在金兽炉口,又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白昼。百无聊赖中又是重阳佳节,玉枕纱帐,半夜时候,已觉凉意浸透。黄昏后,在赏菊的东篱饮酒,只觉阵阵幽香飘漾在衣袖。不要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你看那西风卷动帘脚,露出个人儿来,比菊花还瘦。【今译 2】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

11、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学习路径】批注栏:1、了解作者:丁肇中( 1936)美籍华 裔 物 理 学 家 。1936年 1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 学 和 中 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59 年获 得 工 程 学 士 学位,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 学 博 士 学 位 。196

12、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一、 导入课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二、基础练习: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 注音:肇( zh o) 埋没( m ?) 彷徨( pang hu ng) (2) 理解词义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减,

13、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 即心要端正。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 25 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 612 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 13 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14、。三、思考练习3、 大学 里 “格物致知” 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1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

16、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 地 物 理 学 会 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时 的 一 篇 发 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 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 部 分 是 传 统 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3、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 获得。 礼记大9 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5 课课文题目:短文两篇课堂类型:新授课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7、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四、小结:本文运用了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