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647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0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业硕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1847 年布鲁塞尔笔记中的一篇笔记。这篇笔记写于1845 年春天,页面上方有“1、关于费尔巴哈”的标题。1888 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1、关于费尔巴哈”这一手稿,并对原文的个别地方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加上了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标题,作为自己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恩格斯在该书出版序言中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题目由此而来。提纲有两个稿本:一个是马克思1845 年写的手稿,一个是恩

2、格斯1888年修改后发表的。现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 版的编者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后加的。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提纲,并把它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893 年2 月 7 日,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信中再一次强调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 就是 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 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

3、产党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走向新唯物主义的。而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212 页。 提纲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缩写,下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212213 页。 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指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721-722 页。2 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忠实的“学生”。19 世纪40 年代以前,在德国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曾受到过黑格尔哲学的熏陶,一度接受

4、了黑格尔主义,成为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决定力量,人类在精神上的变革势必或迟或早地引起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的变革。除此之外,在那个大变革年代的造就下,马克思还是一个坚决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无神论者和革命的民主主义者。19 世纪30 年代中期,黑格尔整个学说的体系和方法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使黑格尔学派内部发生了分化。一方面,被称为老年黑格尔派的一批人坚守着黑格尔主义的理论阵地,死死地抓住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上帝的别名),极力捍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守的、唯心主义的糟粕,抛弃了具有革命性的辩证方法。他们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

5、就理解了一切。另一方面,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大批青年学者跟自己学派的体系发生了冲突,他们不能容忍黑格尔理性化了的宗教哲学体系,注重和极力推崇黑格尔的辩证方法,试图由此得出正确的革命的结论。同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断言自己已经超越了黑格尔哲学,然而,实际上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能力而且没有能够对黑格尔哲学进行过全面的批判。他们所能作的“批判”,只是局限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片面发挥,并用它来反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或其他人所抓住的那个方面,即在论战中彼此互相攻击。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是直接受到黑格尔学派内部的攻击即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而实现的。这一解体过程实质上也就是青年黑格尔

6、派运动的孕育、兴起、展开的过程。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是从对宗教和国家的批判开始的一场哲学革命。1830 年黑格尔的学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发表论死与不死的匿名文章,最早表现出了黑格尔派内部的分歧;1835 年又是黑格尔的学生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出版的耶稣传一书是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兴起的标志。当然,我们所称谓的青年黑格尔派其实并不是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学派,他们由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不同,因此在理论观点上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内部再分裂。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内兜圈子,由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如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麦施蒂纳;另一些最坚决的青

7、年黑格尔派分子则返回到18 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是近代唯物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短暂地属于这一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批判宗教和抛弃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德国意识形态由神到人、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费尔巴哈1839 年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和1841 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3 了当地重新登上了王座,一时消解了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的内在矛盾。但是,这种消解是以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方法为代价的。此后,费尔巴哈发表的一系列著作(1842 年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1843 年未来哲学原理,

8、1845 年宗教的本质),进一步动摇了黑格尔理论大厦的根基,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立场和长期隐居乡下而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的局限性,还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费尔巴哈完全抛弃了黑格尔学说,就像把洗完澡的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样,因而他的哲学实质上是人本学唯物主

9、义,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的严重缺陷,只能是自然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同时,他所提出的靠“爱”来实现人类解放的主张,也只是一种“爱的呓语”。正是费尔巴哈哲学的诸种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继续前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炸开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拯救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性,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这是时代精神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造旧哲学、创立新哲学,为无产阶级变革现实的实践提供精神武器和创立指导理论,是人类实现伟大变革所赋予有识之士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摆在人类面前而又必须回答的新的课题。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勇敢地、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付重担。马克思

10、继承黑格尔又超越黑格尔,欢迎接受费尔巴哈又批判发展费尔巴哈。1843 年马克思带着“苦恼的疑问”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随后,马克思高度赞誉费尔巴哈,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时又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如果说马克思在他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留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痕迹的话,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于1844 年 911 月而出版于1845 年的神圣家族中,则开始了“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到 1845 年春天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并与恩格斯一起“着手在指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 马

11、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222 页。 参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文第 2 版第 4 卷第 24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241 页。4 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观点了”。马克思1859 年回忆说:“ ,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列宁对此也曾评价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约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据优势的时候。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

12、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 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 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 ,这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从1845 年 3月马克思写的手稿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也可以看出,他这时已经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时代需要新的理论。19 世纪30、40 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的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欧洲著名的“三大工人起义”(1831 年和1834 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1848 年英国工人

13、的宪章运动、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及其最终失败,一方面,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已经具备了某些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表明无产阶级进行整个阶级的斗争的主观条件还不成熟,他们的阶级团结和组织还不足以达到取得最后的斗争胜利的程度,他们还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和新的世界观。然而,新的世界观是一个需要专门人才进行自觉的理论创造活动才能形成的过程,它不会在工人阶级自身的直接生活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因此,1841 年 3 月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在直接地实际社会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尖锐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实斗争的需

14、要和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马克思认识到对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对现世的批判、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从而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从此也就开始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创造活动和变革现实社会的实际斗争。提纲就是“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要的表达,在这里马克思彻底地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人的本质观,独创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19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2 卷第 34 页。 列宁选集中文第3 版第 2 卷第 179 页。 参看孙伯鍨侯惠

15、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第8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 版第 4 卷第 211 页。5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思想提纲总共有11 条,它的中心思想是:革命的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在提纲的每一条中,马克思都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主线,分析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和唯心史观,特别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内容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新唯物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及其对立之所在,科学地规定了实践范畴及其作用和意义,并把它看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看作主体与客体

16、统一的基础,阐明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人与周围世界的辩证关系。首先,马克思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揭露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肯定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先在的、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但是,他们对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 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 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对象、事物、现实、感性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人的感觉之外、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客观世界,包括人本身的实体存在。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直观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