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271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梁学亮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 它 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 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 1、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 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 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 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 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

2、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 施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 望、闻、问、切 ) 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 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 阴阳五行、 藏象、 气血律液、 经络、 病因与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1. 阴阳五行, 是我国古代的

3、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 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 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2.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 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3. 气血律液, 主要阐述气、 血、津液的生成、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 血、 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4.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4、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 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 走 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5. 病因与发病, 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并 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6. 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7. 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 疾病的发生与

5、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 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上述内容,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 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 三、阴阳学说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 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其基本内容有: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 1. 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

6、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 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 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 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 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 比较对象不同。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 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2. 何谓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

7、 互为 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 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 系。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3. 什么是阴阳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 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 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 如何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 “损其有余”。其中阳偏盛而导致

8、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 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 “补其不足” 。分而言之, 阴偏衰产生的是 “阴虚则热” 的虚热证, 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 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 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 兼以补阴, 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9、,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阳,又称补阳配阳。 四、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学说的基本特性,用以分析 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 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 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 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

10、。“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 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 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 古人称 “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 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 1. 何谓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

11、中,任何一 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 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2何谓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水、 火克金、 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具有 “克我” 和“我克” 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 把相克关系称为 “所胜” 、 “所 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为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克制和制约。 3何谓五行相乘?

12、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 相同, 即木乘土, 土乘水, 水乘火, 火乘金, 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 和“不 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不足,以致对土克制太过,称“木旺乘土”。 4何谓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克制,又称“反克”。五行 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 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 刑金”。 5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

13、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 的变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 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如水不 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 母均出现异常。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等。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 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 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

14、, 以致 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 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7如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抑强”适用 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 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 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 以健脾益气为主。 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

15、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 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 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 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 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 。 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 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 肾主水,水属北方

16、,故称泻南补北法。 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腑 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称“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 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 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 六、人体之气生成的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 脾胃和肺的 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 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 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 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即元气 ) ,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 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2)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 升清,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气、血与津液。而且水谷之精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 以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