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574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1、综 合 说 明1.1 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频繁加剧,各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各种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永昌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半农半牧县,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全县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严重,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地表裸露导致沙尘危害不断加剧。为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保护天然草场植被,使天然草场逐步恢复其绿色屏障功能,加快发展人工灌溉饲草料地以减轻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在深入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 2011 年中央 1 号文件精神,永昌县水务局根据

2、永昌县水利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项目安排,组织编制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2011 年度牧区节水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1.2 项目区自然概况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全县草原面积 695.8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 342 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9.2%,纯 牧区草原面积 351.3 万亩,可利用面积 291.6 万亩。草场类型分为荒漠类草场、山地草原类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高山草甸类草场、高寒沼泽类草场、灌从类草场;其中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 234

3、.4 万亩,广阔而丰富的天然草原不仅是全县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而且是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物质基础。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过牧、不合理利用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原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年产草量平均下降 35%左右,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致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天然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 年代中期的 10 亩 1 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的 15 亩 1 个羊单位。为保护天然草场,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永昌县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农牧民舍饲圈养,促进“羊下山、草进川” ,逐步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1.3 规划建设内容本次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

4、协调,坚持“ 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原则,根据永昌 县草原现状及水资源状况,计划新建水源截引工程 2 处,引水管道 8km,引水渠道5km,防洪护坡 1.5km,过洪设施 3 处,管 护道路 6km,机井更新 6 眼,大口井刺丝围栏保护 1090m,截水坝改造 1.114km,新建田间渠道 43.1km,配套建筑物 435 座。1.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永昌县牧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总投资 2888.8 万元,其中建筑工程 2302.43 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 111.32 万元,临时工程 153.5 万元,其他费用 183.99 万元,基本预备费137.56 万元。项目工程总投资 288

5、8.8 万元,按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中央预算内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以 8:2 计,则中央预算内资金为 2311 万元,省、市县地方配套资金 577.8 万元。1.5 效益评价本项目实施后,通过增加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种植结构调整等,可新增灌溉饲草料地 8950 亩,可保护和改善牧区草原面积 13.43 万亩,提供半年补饲的羊单位 2.17 万只,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指标为:经济效益费用比 1.08,大于 1.0;经济内部收益率 9.84%,大于社会折现率 8%;经济净现值 308.98 万元(I S=8%)大于零,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经济评价规范要求,经济上合理可行。1.6 项目组

6、织领导与建设管理该项目工程在永昌县牧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严把工程质量关,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项目资金在管理中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柜台监督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设立帐户,分类核算,由专职财会人员负责工程资金筹措及划拨,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专款专用,确保国家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合理使用。1.7 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工程建成后,交项目所在地灌区管理处及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工程运行管理,水源截引工程由灌区管理处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田间工程建后

7、管理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1.8 结论本项目在项目选定上符合永昌县实际情况,节水灌溉类型适合当地地质及气象条件,项目实施后,通过新建、结构调整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增加灌溉饲草料地 8950 亩,年可提供2.17 万羊单位半年的补饲,可保护天然草场 13.43 万亩,使严重退化的草场逐步恢复植被,重新成为永昌县天然绿色屏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施。2、项目区概况2.1 牧区基本情况2.1.1 自然概况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介于东经 1010435102

8、4327,北纬 37472138393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 0.2-1.6%,海拔 18002500m。东西长 144.8 公里,南北宽 134.6 公里,政区总面积为 7439.27 平方公里。永昌县属内陆河地区,呈干旱荒漠自然景观,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境内可划分为西南部山地、中部山地、中部走廊草原、东北部残丘戈壁荒漠三种地貌。按特征可分为三类: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 祁 连近天都之称” 终年积雪。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 75%以上,是永昌县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

9、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中部祁连、大黄、武当诸山之间的永昌、清河绿洲是境内农作物种植区;东北部除开发利用的绿洲外,其余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2.1.2 水文地质永昌县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均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地下水受河道径流、地层、岩性构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诸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彼此转化,形成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划分为基岩地下水和平原地下水,清河灌区主要分布最有开采价值的洪积,湖积平原地下水。2.1.3 社会经济状况永昌县共辖 4 乡 6 镇,2009 年底总人口为 26.0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8.33 万人,纯牧业人口 4.46

10、万人。县境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 115.91 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1.504 万亩,林地面积 29.68 万亩,草地面积 695.8 万亩。草地面积中可利用面积为 342.45 万亩,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大麦、豆类、油菜,盛产瓜果蔬菜。2009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344456万元,农林渔牧业产值 143329.2 万元,其中牧业产值 21139.06万元。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 67.46 万头(只),纯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为 53.192 万头(只),牧业增加值 14366.43 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 4865 元,其中牧业收入占 30%。2.1.4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永

11、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清河及毛卜喇盆地;泉水现今只存在于四坝灌区的南北泉及红庙墩,少量分布在西河灌区下游。县境内已建成中、小型水库 5 座,总设计库容 23100 万m3,渠首枢纽 3 座,修建总干渠 58.021km,干渠 519.548km,已衬砌 460.894km,支渠 1139.438km,已 衬砌 871.687km,斗渠3280.291km,已衬砌 1653.6km,农渠 2748.45km,已衬砌15.8km。其中皇城水 库及西大河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位于境内

12、纯牧区。2.2 草原生态状况2.2.1 草地资源类型永昌县自然植被从南部的高山草甸、森林逐步过渡到北部的半荒漠和荒漠草原,总体分为森林植被和草场植被,植被随海拔地形而变化,由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逐步过渡到平原绿洲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全县草地总面积 695.8 万亩,可利用面积342.45 万亩,其中纯牧区草地总面积为 351.3 万亩,可利用面积 291.6 万亩,各类型草场分布如下:1、荒漠类草场:分布在青土井、前滩、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塔湾滩、龙口、西山口、北大滩一带。2、山地草原类草场:分布在龙首山段及祁连山的浅山区,即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灰堆山、大灰山、马营滩、成山掌、

13、白露山、十五里大坂等一带。3、荒漠化草原草场:分布于花草滩、孤山子、栒子山一带。4、山地草甸类草场:分布于东大坂、夹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八道沟、马营沟、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等地。5、高寒草甸类草场:分布于盖掌大坂、乌龙沟、平羌沟、脑儿墩一带。6、高寒沼泽类草场:分布于黑林掌、天涝坝等处 32003900 米的高山盆地。7、灌从类草场:分布于米沟、红梁沟、盖掌大坂、柴沟顶、西大河、黄胡拉沟、大黄山一带。改良草场分布于花草滩、人工草场分布于尖山滩、独山子、头丘门、大河坝滩一带。2.2.2 草原生态现状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

14、。全县草原面积695.8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42.45 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 49.2%,草场类型分为七类,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 234.4 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 33.7%,山地草原草场可利用面积最大,为 119.2 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34.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放牧、不合理利用等人为自然因素,草原退化严重,部分草场出现沙化,年产草量平均下降 35%左右,退化草原为 300 万亩,占全部草原面积的 43%,其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积 78 万亩,中度退化草原面积 115 万亩,轻度退化草原面积 107 万亩。草场植被

15、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场生产能力下降。草场承载能力已由 80 年代中期的 10 亩 1 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的 15亩 1 个羊单位。2.2.3 草原生态对牧区的主要影响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历史上永昌县的草原牧草茂盛,水丰草绿,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牧业占据主要经济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对各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增多,牧区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侵占牧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等导致草场退化、沙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草场退化沙化而降低了其绿色屏障功能,永昌地区于 1993 年 5 月 5 日第一次发生特大沙尘暴,

16、以后每年均有 23 次沙尘暴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环境急需改善。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逐年加剧,牧区载畜量下降,加之对牧区建设投入甚微,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草原生态陷入恶性循环,肉产品及皮毛制品产量下降,牧民收入随之下降,牧业收入由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 80%降至 2009 年的 30%,大部分牧民外出务工,草原生产生活呈下降趋势,严重阻碍了以畜牧业为重要产品的永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干旱及沙化威胁着我县草原,大旱间隔 34 年发生一次,旱情多发生于春季,使天然草场一年生牧草不能萌发,多年生牧草生长不良过早进入枯黄期,病虫害及鼠害随之增多,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春旱使草场地表土壤严重风蚀,牧草根部裸露,致使牧草返青推迟甚至死亡。夏末秋初永昌多发生暴雨,以八月份暴雨频次最多,暴雨造成草原土壤大面积流失,植被破坏,随着草原的超载过牧,植被减少,植物拦截蓄水能力降低,水蚀面积加大,水蚀沟几乎随处可见。2.2.4 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