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5412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 分析史记与“ 李陵之祸 ” 关系 诚如我曾在痴人呓梦中所言,“每个生存者,每一段生命无不体现着内心世界与真相间的交缠;有梦便 意味着痛,痛成全了梦,梦由此而永垂不朽的也只有梦。”是的,历史在为我们不断验证着,而我们自身也在或 多或少这般体验着。 把时间的大钟拨回公元前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一个作为生存于特定历史段落中的优秀个体, 以他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向人们诠释了“梦”、 “痛”与“不朽”之间的变奏。这里所要说的,就是有“史学之父” 之称的司马迁和他那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梦的结晶史记。 司马迁梦的摇篮中,有父亲司马谈这样精通天文、历史、易经和道

2、学且官居太史令的言传身教;有孔安 国、董仲舒这样著名的儒学大师辛勤栽培;有二十岁后的壮游,得志出任扈从武帝, 环境的熏陶与丰富的游历 为司马迁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浓重的儒家思想使其怀有远大的抱负。 司马谈生前,面对“海内一统”的时代,想继承孔子的著述之业,撰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的事迹的史书,可惜未能遂愿。临死,太公执迁手而泣曰:“,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 邵之风, 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 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 王道缺,礼乐衰, 孔子修旧起废, 论 诗、 书、 , 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

3、一统,明主贤君 忠臣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含泪对其父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从此 便承载了父亲未了的梦。 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原旨有三端。一曰效周公“歌文武之德”;二曰继春秋效孔子“修旧起废”为人伦准 则;三曰颂汉兴一统,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合三端,即以人物为中心,帝王将相为主干,颂一统之 威德,正是秦汉中央集权政治在学术思想上的肥映,亦即当时的时代思想。青年司马迁受时代熏陶和父亲影响, 亦“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皇上。”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年)他继任 太史令。 太初元年, 他倡议改历并积极参加这一工作。把汉朝沿用

4、的已不准确的颛顼历,改为比较精密的太初历。 他竭尽全力,一心求媚于皇上。 天汉三年(公元前98 年)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 大败仗,几乎全军覆灭,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他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因寡不敌众,又无救兵,最后只剩四百人突围出来,李陵被俘,投降了。汉武帝闻后,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抓进 了监牢,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叛国投敌。汉武帝问司马 迁的意见,想听听他是如何看待此事。迁回道:“李陵带去的步兵不足五千,他深入到敌人腹地,打击了几万敌 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

5、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至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 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他的话,认为他是在中伤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而为 李陵强辩,大怒。遂司马迁被定了诬罔主上的死罪,深幽囹圄之中。由于家贫,财贷不足以自赎,而故交亲近又 不为主之一言。他面临着严酷的选择,或者慷慨赴死,或者忍辱求生。考虑到自己的著作草定未就,假如此时赴 死,犹如蝼蚁, 他便毫无愠色的接受了“腐刑”。为了那个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辉煌的梦,司马迁 “隐忍苟活” , 在著述史作中寻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平心而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理由是不成立的,而他敢于挺身而出讲出与大多数朝臣相

6、左的意见,是因为 他对时代和汉武帝的认识产生了误区。司马适生活在汉武帝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可他的头脑中偏 偏没有树立起“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观念。他的思维空间还停留在知识分子可以放言无忌的“百家争鸣”时 期,没有或忽略了汉武帝黑暗、促狭的一面。那时的汉武帝已在洋洋盈耳的谗言媚词中昏昏然,飘飘然了。司马 迁错误地认为汉武帝是“有道明君”,献出了一片赤诚,最终换来的却是“忠而见疑,信而遭谤”的结果。 也就是在太初历颁布后第七年,他的撰述工作进入高潮,正当“草创未定”之时,突然飞来横祸。他喟然而 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但他退而深惟曰: “夫诗、 书隐约者,欲

7、遂其志之 思也。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乞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面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是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加 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个基准点 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 虽然司马迁的悲剧源于“李陵之祸”,但这场灾难却是史记增色的新起点,也就是司马

8、迁思想发生飞跃 的转折点。“李陵之祸”使他从“以求亲媚于主上”的立场,转变为“发愤著书”;使他对汉武帝,从君臣相知而 走向君臣相怨,以冷静的思考,重新观察汉武帝的巡行和帝王封禅,把歌颂的笔触转向冷嘲热讽和讥刺,见盛观 衰,在更深的层面上洞察汉朝历史发展的底蕴,完成其思想性格的升华。“李陵之祸”让司马迁罹其专制祸毒, 因而发愤著书,改变“麟止”计划讫于太初,以彰汉武帝之多事、专权、残忍。从歌颂度而为批判,实乃司马迁 思想之一大转折。如:在匈奴列传 叙述至李广利降匈奴而止,具有深微的讽谏意义。第一,紧接赞语相发明, 讥剌汉武帝不慎择将相。第二,与大宛列传载“欲侯宠姬李氏”互见,批评伐大宛之失,故将

9、相表不载 大宛之役,以不言喻讽。 “李陵之祸”对于史记是成功为不朽之杰作之动因,受刑后不久,他遇大赦出狱,做了中书令。中书令 的职位比太史令的职位高,但这个职务在当时是由宦者担任的,他只感到万分耻辱。由此,他彻底抛弃了对汉武 帝的幻想,决心隐忍苟活,完成划时代的史学巨著。他的自我认识也由此更加明晰,定位更加准确,自我保护意 识更加成熟。此后,他虽身居高位,但小心奉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陷入是非之地,而牵进政治旋涡。这 样,他就从权贵视野中消失了,一心著书“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用坚定的意志抚慰钻心痛 的伤口,把全部的才学、见识和心血都倾注于著作之中,从而开创了我国史学新时代

10、的不朽著作史记。 司马迁个人的悲剧性遭遇和耳闻目睹的社会调查涵育了他的所谓“是非谬于圣人”的异端思想,发愤成一家 之言,乃是史记传世之作的灵魂。东汉班固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见黄老而后之经,序游 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贷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说明司马迁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不相容的,这正是他高出一 般史学家的地方。 史记一书初由司马谈发凡起例,旨在称颂汉家一统,发扬汉家威德。嗣后司马迁继作,因 遭“李陵之祸”遂成愤世之作,以成一家言。 于是,痛成全了梦,梦因此而不朽。最终,司马迁大概是在一二亲朋的守候中悄然而逝,其他人谁也不知他 的死期。待到太史公书传世使人回眸这位史学泰斗时,谁也说不清他的卒因与卒亡的经过。任何时代的史料 中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后就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踪迹。然而煌煌史记这一部浩繁巨著便是对这位史学圣 人不朽的纪念,更是对生死永远超越。也无怪乎,中国当代著名文史学家郭沫若曾激情满怀地挥毫泼墨盛赞司马 迁道: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 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