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630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训练四1.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 ,乱臣贼子惧” 。朱 熹则说:“圣人作春秋 ,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2.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 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 城

2、市的南端, 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 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4.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 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 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5.齐如山( 187519

3、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 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 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新式学堂招生难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6.19 世纪末, 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 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 是士大夫阶层建 立的,分散在10 个省、 31 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4、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7.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 户(部分)阶级成分表:阶级土地革命前( 1935 年 1 月)土地革命后(1939 年 12 月)数目百分比数目百分比贫民204 63.7 136 42.6 中农50 15.6 123 38.2 富农16 4.9 22 7.0 地主12 3.8 0 0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C.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D.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8.20 世纪 50 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 密植

5、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 “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 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9.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A.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B.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10.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 年或1800 年为 1) 。由下表可以推知,175

6、0 年到 1900 年:年份棉织品煤生铁汽船毛织品人口1750 1 1.0 1.0 - 1.0 1.0 1800 24 2.1 6.7 1.0 1.4 1.5 1850 267 10.6 83.3 56.0 2.2 3.1 1900 788 53.2 337.2 2402 7.2 5.6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A.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B.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 C.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D.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11.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 任,设 58 席,普鲁士占17 席、巴伐利亚占6 席、萨克森占4

7、 席、符腾堡占4 席,, ,只 需 14 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12.19291933 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 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 民的贫困。这反映: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 礼运篇所谓“ 老有

8、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 律规定国家需向“ 贫不能自存者 ” 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 宗族, 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 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 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 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 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 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 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

9、院、 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 兴养立教 ” 。 1943 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 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 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 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 。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 别上下差等:“ 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 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 民国以后,则规定“ 年龄在 8 至 16 周岁 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 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

10、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12 分)(2)对比材料一、 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13 分)限时训练五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B D D A C B B A B D C 13.(25 分)(1)特点:以养为主; 政府主导; 具有救苦济贫理念;民间宗族与国家相配合;差别救济;经验丰富。( 6 分)原因: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条件下,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体现。 (6 分)(2)变化:改变重养的局面,注重养教并重; 制定法律保证; 提出救助是国家义务与责任;对救助对象有道德要求变为不再附设道德要求。(6 分)评价: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稳定社会;体现了平等、公平的理念;推动社会救助走向现代化;但仍停留在理论与法律层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7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