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466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9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阅读整理汇编(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 议论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2015 ?河南中考 ) 阅读下文,完成1114 题。为什么不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 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

2、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 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

3、就是这样, 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 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 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

4、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 让我们和深刻、 和睿智、 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作者:彭程。有删改)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

5、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1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1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来#源: 中国 教* 育% 出版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

6、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段的观点相符。(2015 ?威武中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 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 左边是书, 右边是笔 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 后检索,为

7、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 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 年至 1980 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 余年积累笔 记近百册, 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 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 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

8、30 年代到90 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 多本、 3.5 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 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 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 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 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 “但 往往

9、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 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 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 纪念。 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

10、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 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 知新, 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 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 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 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 这种

11、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 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 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 一笔宝贵的财富。 ( 人民日报 2015 年 03 月 31 日 24 版)11.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读书莫忘做笔记。 ”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 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 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

12、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 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3.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放在文中第段最合适。因为第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 习笔记之事,与第段内容一致。 14.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 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 ,具有说 服力。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

13、项是(B)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2015 ?广东中考 ) 阅读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 看个电影、 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

14、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 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15、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 ,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 余年造林5 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16、培养“静能量” ,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 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 的法子挺多, 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 钓钓鱼, 下下棋, 练练书法, 只要有心, 无论哪种, 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培养“静能量” ,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培养“静能量” ,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 ,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