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5394447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2),第,2,节,2,一、理解与阐释词句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3,先谈理解。具体地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2、。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4,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理解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理解内涵较为丰富深刻的句子。理解形象而又含蓄婉转的句子。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5,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6,“前

3、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的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7,再谈阐释。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达,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4、8,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题的依据。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考试 http:/ 公安部123号令 http:/ 公安部139号令 http:/ 出租车从业资格考试 http:/ 出租车理论考试题 模拟考试题库 试题分析 解答,10,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实现语言的准确转

5、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11,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12,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

6、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人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题意的回答并不困难。,13,二、例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其要点有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呢?具体来说:,14,1.明确词语位置,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对文中关键

7、词语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从分析句子(或词语)着手,看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15,【例】读下面两段文字,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甲)猕猴桃是世界上的新兴果树。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奶、蛋、肉类食品不断增加,因而更需要有帮助消化的营养水果。(乙)猕猴桃含有一种分解酶,可以促进胃蠕动,帮助消化各类肉食,并能软化肉类死细胞,其作用持久。猕猴桃以维生素C帮助人体抵抗各种疾病,对癌症、心血管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6,A.甲、乙的意思完全一致,文中所出现的猕猴桃意思完全相同。B.甲、乙的意思不同

8、。文中所出现的其他同一概念、意思也各不相同。C.甲、乙的意思不同。与甲相同的还有其他段落的同一概念。D.甲、乙的意思不同。甲的含义比乙的含义广。,解析:从词语所在的句子看,可以确定甲处的猕猴桃是树,乙处的猕猴桃是果。正确答案为D。,17,【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身价也很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的。,18,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

9、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依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呢?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19,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子;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它来它去,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选自圆明园的情结) 请解说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结”的内涵。,20,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对词的本义与比喻义的理

10、解。解这类题时,语境意识非常重要。从语言结构来看,第一个画线句子可以压缩为“它们缠成一个结”,在这个句子的前面是一段描写,描写的主体对象是“树”,这个画线句是对前面描写句中的“缠缠绕绕”的具体解说。因此,这里的“它们”指的是“树根”,据此推断,句中的“结”指的是具体的树根缠绕而成的“结”,用的是本义。,21,第二个画线句从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压缩成“这里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从语境来看,这个句子是“我”由树根缠绕的结引起的联想,是一个感受句。“这里”指的是“圆明园”,因此,此句中的“结”用的是比喻义,即喻指“中华民族的情结”。,22,2.依据上文,由近及远,整体把握。指代词的用法及意义比较复杂,同

11、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与内容。因此,对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就不能单单从句子的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的出现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上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23,【例】说说文中加横线的“这时”指代什么。在海湾地面的武器群英谱中,有一个尚未为人们所熟识的新面孔。它虽无“爱国者”导弹那样声威显赫,也没有M1坦克那样的魁梧身躯,但它的表现同样让世人瞩目。这就是充当坦克和直升机双重杀手的阿达茨导弹。在现代大规模的坦克作战中,

12、坦克面临着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威胁。空中威胁主要来自于有“空中坦克”之称的反坦克直升机;而地面的威胁,主要是它的同类坦克。,24,在阿达茨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反坦克导弹对付敌方的坦克,对付直升机,则只能依赖于防空导弹和各种小高炮。这样做,不仅扩大了装甲部队的编制,不利于整个装甲部队的高速机动,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就在这时,集反坦克导弹和反直升机双重功能于一身的阿达茨导弹应运而生了。,解析:按照“近指代词的理解往前看”的规律,“这时”指的是人们发现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之时。,25,3.对带有比喻性的隐含义要瞻前顾后作推断。写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

13、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段。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性意义,进而去深入体味作者遣词的用意。,26,【例】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27,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

14、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张晓风春之怀谷节选),28,根据上下文意,正确理解下面两个短语的意思。(1)第1自然段中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所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1个字)(2)第2自然段中的“一株柳的分号”所指的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29,解析:(1)这个短语出现在句中,短语的前面写的是雪融化,短语的后面写的是雪融化成水后的流淌与融入,据此可以推断“一首澌澌然的歌”指的是“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2)要明确“分号”指的是什么,就必须利用推断法来推断。这个句子写的主体是“柳”,“柳”引出“飞絮”,“飞絮

15、”是一株柳的分号。这里两个“柳”所指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老柳”,后者是指“新柳”。“分号”应可以分层去理解,这样就要抓住“柳”“飞絮”“分号”这些关键词推断出“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老柳树诞生的新柳”。,30,4.抓阐释句(段),结合语境,揭示含义。一些利用了修辞手段的词语,其含义往往是隐含的,且这些词语的含义从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与词语的运用相比,因其意义隐含,不好理解,所以写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或段出现的后一句)中,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性的语句,是我们理解词语隐含义的钥匙。因此,对一些带有隐含义的词语,我们必须从其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16、,31,【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春天的梦 (节选)苏叔阳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火焰。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春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32,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三十多年以前的一个冬天,那时候好像比现在冷得多。科学家们断定:我们的星球将变得温暖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我只记得,那时候冬天的早晨,赤手去握铁条,会把手粘掉一层皮,吐到地上的口水,立时就会凝成小小的冰块。那时我比今天年轻,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古都的城门,也朗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