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434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8 页) 保密启封前试卷类型 A 广饶一中高一年级收心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卷(共 36 分) 一、 (18 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雏 形( ch )扁 舟( pi n)巷 道( h ng)温情脉脉 ( m ) B敕 造( ch)粗糙 (z o)徜 徉( ch ng)曝 (p)背谈天 C泥淖 (n o)商榷 (qua )凝眸 (m u)瞠 (ch n)目结舌 D惬 意( qi a)桑梓 (z)朱拓 (tu )酾 (sh)酒临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沉湎寒暄涮羊肉金璧辉煌 B蛰居安祥恶作剧美玉无瑕 C焦躁搪瓷

2、蒸汽机一筹莫展 D蒙蔽逻辑元霄节没精打采 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 合国力明显增强。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使?想出名 ?这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念 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印象。 钱学森大师的精神在象征他生命伟大的事业中。 A注目以至灌注 B瞩目以至贯注 C注目以致贯注 D瞩目以致灌注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钟情于文学的读者却不以为然 ,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 十分严重。 B面对如同雨后春笋 般冒出来的违章建筑,高速公路总指挥陆闻名干着急没办法,

3、只好向乡 “文明办”求救。 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 , 五花八 门,不绝如缕 ,让人目不暇接。 D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 人民群众都拍手称快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大 约四百多年左右。 B “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 高一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8 页) 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C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会歌重逢,旋律优美,

4、振奋人心,充分表达了中国的音乐创作水 平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精神。 D许多人终生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 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二、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 太极与中华文化 周来祥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 ?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 化同生共长, 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和?就像中华文化的 ?基因?, 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太极图,我曾称其为 ?中华和谐美第一图?。 太极图的中 和之美,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

5、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是中华先 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 远古时代是一个巫术文化盛行的时代,从诗乐舞的和谐内涵、协调建构到和谐神人的艺术功 能,都贯串着 ?和?的观念,都与 ?和?有着内在的关联。在春秋期间的?和同之辩 ?中,史伯 明确提出 ?以他平他谓之和 ?的观念,并认为音乐产生于?和?, ?和六律以聪耳?, ?声一无听?, 单一的声音是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的。晏子也从五味讲到五声,把?以他平他 ?的关系,进一步 发展为音乐中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济的两种谐和关系,同时又把音乐的功能,从和谐神人发展到培 育和谐人格。 孔子所说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温柔敦厚?、 ?文质彬彬?,

6、也正是弘扬了 ?和? 的精神。汉代董仲舒更直接把?美?与?和?联结起来,把 ?美?看作是天、地、人的和谐,是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就把美是和谐的思想,扩展到整个宇宙自然和人文社会,几乎是无所不包 了。总之,中和之美是古代艺术和审美所追求的主导理想。 那么,这种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五点最重要:首先,它是 一个关系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其二,这 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第三,在这一 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 是和谐美的

7、主导因素;第四,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 境界;第五,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 ?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 ?真?与合 目的的 ?善?。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 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以中和之美 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 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 学也可以称之为 ?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 ( 节选自 2011

8、 年 02 月 28 日光明日报) 6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古典和谐美的本质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这种关系 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 高一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8 页) B中华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天与人的关系,蕴含着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 文、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关系,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合目的为主 导。 C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庄子讲的“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讲的这种和谐美的境界。

9、 D和谐美体现并超越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 。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 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善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 的差异。 7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和”是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的概括。太极图的中和之美,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 B远古时代是一个巫术文化盛行的时代,从诗乐舞的和谐内涵、协调建构到和谐神人的艺术 功能,都贯串着“和”的观念,都与“和”有着内在的关联。 C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

10、,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 D 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 最鲜明的表征。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是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 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 B在春秋期间的 “和同之辩” 中,史伯认为音乐产生于“和”, “和六律以聪耳” , “声一无听” , 单一的声音是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的。与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温柔敦厚”、 “文 质彬彬”相对立。 C汉代董仲舒把“美”看作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这一和谐体多种 元

11、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 D西方美学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虽只强调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 ,但是要 求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这与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中华美学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三、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 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 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 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臵于理,大化其俗。 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 民易白金,期会促,

12、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 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 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 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 陂 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 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 嘉之,下诏褒焉,仍进 高一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8 页) 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 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

13、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 ?众 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 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谭:通?谈?,与 商谈。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 今安徽省寿县) 人。陂 (b i) :池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宽趣 尉出捕趣:催促 B期 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期:约定 C尚宽去 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去:到,赴任 D

14、留于唐凡五年,民像 以祠像:立 , 的塑像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 按视图记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B仁宗闻而嘉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留于 唐凡五年 不拘于 时,学于余 D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 新渠诗以美之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

15、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 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 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 状况,受到了仁宗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 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 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高一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8 页) 第卷(共 114 分) 四、 (24 分)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分)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 分)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晚书怀 高士谈 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注】高士谈:宋宣和末期任忻州( 今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