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429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考试题附带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 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 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 一知识与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实来做文章,并形成 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 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

2、伟大启蒙作用, 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 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忍区分知识与道德, 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行?是怎样的呢?表面上孔子与康德一样,都 提出?道德高于知识 ?,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 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的?。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 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3、。因此,与儒家伦 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 ?模范?或?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 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 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 章太炎先生说: ?农人于道德为最高 ?,?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甚至讲手工脚 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千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

4、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德高于知识 ?,由此 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 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 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选自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想手记,有删减) 1. 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 领是知行合一。 B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区分知识与道德。 C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

5、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都提出了“道德 高于知识”的观点。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C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 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

6、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 知识是知识。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 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与“负心”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 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7、完成47 题。2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 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 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 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 ?此非君所识也。 ?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 明日出令曰: ?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 ?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

8、雨,而滨 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 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 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 也。?太祖曰: ?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 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 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

9、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 ?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 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 畴之让,曰: ?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 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B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贼:残忍C不战而禽禽:捉住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夺:使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

10、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 分) 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 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 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

11、向 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 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5 分) _ (2) 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5 分)_ (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 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8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12、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 _ _ 9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 分) 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25 分) 3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 ?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 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 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 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

13、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 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 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 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 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 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1906 年夏天, 13 岁

14、的梁漱溟考入 ?顺天中学堂 ?,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 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 年半的读 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 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 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 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 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 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 ?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 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 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 即中国问题 ) 。?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 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