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397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8 页)第 2 页(共 8 页)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 一、现代文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题。“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 级地震2004 年 12 月 26 日,一场 9 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这一近40 年来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来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只比一个人手指甲生长速度稍快,约

2、为6 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冲带的“脾气”却不大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约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

3、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臵,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 米。若以6 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 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 300 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 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

4、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在北美板块西缘、 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 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 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 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地的确切时间,不

5、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现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臵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作者金性春)1、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D ) (3 分)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

6、菲律宾海板块之下。C 、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D 、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造成前缘弯曲拱起。【解析】判断依据见第二段倒数1、2、3、5 四句。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3 分)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地震。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C 、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在增大。D 、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

7、动态。【解析】A 项依据在第二段第二句,原文为“强烈地震”; B 项依据在第四段第一句,原文为“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 “作出过”有误;D 项依据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发震断层带”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3 分)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积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震。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解

8、析】B 项依据在第四段最后一句,原文以“难以预测”;C 项依据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不会发生第 3 页(共 8 页)第 4 页(共 8 页)强震并非不会发生地震;D 项依据在最后一段, “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有误。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9、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 吴起何如人哉? ” 李克曰: “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 关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 ” 起对曰:“ 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 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 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 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10、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史记 吴起列传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A、鲁君疑之,谢吴起谢:道歉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11、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捐弃【解析】 “谢”在这里的意思是“辞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 善用兵 ” 和“ 刻暴少恩 ” 的一组是( A )(3 分)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解析】 B项“卧不设席,行不骑乘”是说明吴起能“与士卒分劳苦”;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是说明吴起施政为强兵。 C 项“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只是说明吴起害怕获罪。 D项“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是说明“魏文侯贤”

12、,吴起想要前往投奔。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D、太史公借俗语 “ 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对吴起的为人作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解析】“ 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 错,李克说 “ 起贪而好色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13、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解析】吴起在这时想要谋求功名,于是(就 )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最后任命吴起为将。吴起率兵攻打齐军,(彻底 )击败了齐军。(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解析】请试着用公主(招亲 )的办法,延请(挽留 )吴起,用这种办法来试探(或:考验 )他。吴起果然拒绝了魏武侯。武侯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相信他了。(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8、这首

14、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解析】思乡与怨望之情。9、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5 分) 【解析】通过 “ 寒山 ”“笛声 ”“大雁北飞 ” 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第 5 页(共 8 页)第 6 页(共 8 页)(1)既见复关,。 ( 氓 )(2)同心而离居,。 ( 涉江采芙蓉)(3),天下归心。( 短歌行)(4),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

15、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 ( 赤壁赋)(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解析】(1)载笑载言( 2)忧伤以终老(3)周公吐哺(4)暧暧远人村(5)齐彭殇为妄作(6)举酒属客( 7)渺沧海之一粟(8)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题。(25分)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

16、湖近旁的野趣。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堡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样过古荡,去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