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394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3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2、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尽信书,不如无书 。简介孟子思想2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 ,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学习过程】一、实词1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 提示: “ 无” 通 “ 毋” ,不要。 “ 颁” 通“ 斑” ,花白。 “ 涂” 通“ 途” ,道路。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 凶多吉少汉初匈奴凶黠甫闻凶讯缉拿元凶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愿得补黑衣之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亦量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提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行

4、凶作恶的人。更 /施加 /放上 /增加 /夸大。承受/尽/胜利 /超过 /优美的。几,若干/数目、数量 /命运 /密/计算 /屡次。3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 今义:_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_ 今义:_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 今义:_ 请以战喻古义:_ 今义:4 _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_ 今义:_ 提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形影孤单的人。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义:跑,文中指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常用于对方。古义:则,那么。今义:常用作代词,当“ 这”“这里 ” 讲。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 _ 树之以桑: _ 五十者可以衣

5、帛矣: _ 谨庠序之教: _ 然而不王者: _ 提示:名词带宾语“ 之 ” ,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名词带宾语“ 之” ,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名词带宾语“ 帛” ,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名词受副词“ 不” 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二、虚词1或或百步而后止天之行,或日或雨所守或匪亲云霞明灭或可睹2以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提示: 1.有的人 /有时 /倘若 /或许2.用/用,凭,拿 /按照 /认为5 三、句式1非

6、我也,岁也:_ 2未之有也:_ 3可以无饥矣:_ 提示: 1. 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2.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 未有之也 ” 。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3. “ 以” 后省略宾语 “ 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四、名句积累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课文理解1孟子善用比喻, 长于说理, 善于雄辩, 气势磅礴。 你能以 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说明吗?提示: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

7、欢打仗, 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 “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 “ 尽心 ” 于国不比 “ 邻国之政 ” 好多少;用 “ 刺人而杀之 ” 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如第5 段中阐述 “ 王道之始 ” 的道理,孟子以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 “ 不可胜 也” 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 五十步笑百步 ” 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 梁惠王

8、自以为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6 姓看穿了他,又怎么会来“ 送死呢? ”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3本篇文章表现出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提示: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其次, 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

9、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 用心 ” 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地一味向民征敛相比只是“ 百步 ”与“ 五十步 ” 的区别。进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 就是让民拥有 “ 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 谨庠序 ”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 。最后, 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 仁政 ” 思想在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 加多 ”

10、,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 不忽视时令伐木, 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 王道可成 ”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 王道 ” 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

11、的引申: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 双赢 ”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7 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基础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 )罟洿(ku

12、)池弃甲曳(y )兵B孝悌(t )饿莩(f )养生丧(sn)死C狗彘(zh )鸡豚(t n)庠(xi n )序之教D衣帛(b )畜( ch )养请以战喻(y )答案: C 解析: A 项“ 洿” 读 w 。B 项“ 莩” 读 pi o。D 项“ 畜” 读 x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豚(猪)狗彘之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省察)乎己B弃甲曳(拖着)兵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涂有饿莩(饿死的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D数罟不入洿(深)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 A 解析:豚:小猪。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8 答案: B 解析: A 项中前一 “ 于” 介词,对;后一“ 于” 介词,从。 C 项前一 “ 于” ,介词,与;后一“ 于”介词,对。 D 项前一 “ 于” ,介词,比;后一“ 于” 介词,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五亩之宅,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