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2872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3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页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2016 学年高二 6 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40小题)1儒家经典礼记? 月令中记载:“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 解老中也强调:“ 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 ,“ 粪田畴 ” ,“ 粪灌 ”

2、,可见注重除草,施肥来提高产量,这是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 ” 的体现, C 项符合题意,正确。农本思想的出现是统治者的需要制定的,与材料无关, A 项排除。韩非子出现在战国时期,此时铁犁牛耕已经出现,B 项与材料现象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儒家和法家思想中都注重农业的精耕细作,并未体现二者的融合,D 项排除。故选C。2学舍王国维说:“ 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切,己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考点: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

3、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 ,可见已经初步建立了宗法秩序,B 项符合题意,正确。禅让制是推选贤人,但是题意强调的是帝王之后,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只要是帝后即可,没有涉及品德标准,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出现,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商朝时期,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3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这段言论的实质是()2 页A宣扬君权神授B批判无道君主C主张克己复礼D提倡君臣平等考点: 春秋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君主对臣子如何看待,臣子就相应的作出反应,可见孟子反对无道君主,B 项符合题意,正确。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言论,与孟子无关,A 项排除。 “ 克己复礼 ” 是孔子的言论,与孟子这段言论无关,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处理时取决于君主的态度,并未强调二者平等,D 项排除。故选B。4史学家钱穆曾说:“ 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A促进了 “ 民本 ” 思想的产生B打破了小家庭生产椒

5、式模式C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是“ 封建时代 ” 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的时代,现在的“ 政府 ” ,指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战国的这种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 项正确。 A 项与此无关,排除。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推动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5据左传,记载,公元538 年“ 郑子产作丘赋 ” 。对此,现代代学者解释说:“ 丘赋是领主按丘

6、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A开创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的管仲“ 相地而衰征 ” 是赋役制度改革的先例,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是赋税制度的改3 页革的意义之一,但不符合“ 进步性 ” 题意,排除。材料强调此种赋税制度下,“ 分摊军赋愈轻”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可见其

7、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顺应了当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D 项正确。故选D。6有学者指出: “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加上一个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分散性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小农经济下简单的工具“ 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可见其再生性较强, B 项正确。 ACD 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与题意主旨不符,

8、均排除。故选B。7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 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 ”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C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D司马迁瞧不起商贩考点: 商业的发展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百里和潜力就不做柴火和粮食的生意,可见交通制约着商业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未体现百姓的观点, B 项排除。谚语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C 项表述有误,排除。D 项在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8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 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口口口口。

9、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文中空缺文字应为()A自然哲学B书写技术C道德理论D实验工作考点: 科技成就4 页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西方科技是“ 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 ,而 “ 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缺少西方科技领域的特色是实验,D 项符合题意,正确。ABC 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D。9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

10、权,推定“ 三教 ” 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考点: 宋明理学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统治者在文化上的举措目的是“ 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可见政治需求影响了文化政策,A 项正确。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在魏晋时期,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理学在唐代时期还未出现,C 项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10687 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 年一 705 年

11、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 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 。祎之辩驳道:“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武则天,最后处死刘祎之人是皇帝,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可见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

12、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B 项正确。 C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此事件就否定武则天,D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5 页11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 儒学多门,章句繁杂” ,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C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考点: 宋明理学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李世民改变儒学经典的解释,重

13、新制定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可见其想通过思想的统一达到政治统一的目的, B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D 两项都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目的,均排除。故选 B。12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 省试 ” 或“ 礼部试 ” ,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 ”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 乡贡 ” 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C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4、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是科举生源的来源,A 项无法体现,排除。官方学校和私学两部分生源,不能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也不能堵塞门阀入仕的途径,BD 两项均排除。 “ 乡贡 ” 生源的来源,说明此时承认了私立教育的性,C 项正确。故选C。13唐通典云:“ 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己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考点: 商业的发展6 页答

15、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 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 ,“ 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 在店肆和商旅的兴盛,可见交通便利促进商业的发展,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的商贸情况,B 项排除。 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区域贸易,但未体现城市的状况,D 项排除。故选A。14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

16、文人弃北趋南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可见宋代时期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才出现以上现象,A 项正确。宋代重文轻武,文化教育不落后,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弃官从商在材料中未体现,C 项排除。材料提及即使在“ 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可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D 项排除。故选A。1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考点: 商业的发展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