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229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1、为什么说“工人没有祖国”?(1)工人无论在那个国家,都不会受到保护,他们只会被剥削、被压迫,本国政府只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会维护他们的利益;(2)工人阶级只有突破国界联合起来去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2、“精神交往”(1)“交往”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意义上的信息传通,还指男女间的性爱。(2)“交往”工具:依靠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3、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1)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2)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

2、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3)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 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 ,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思想?(1)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2)人们只有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通过新的传播技术上,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3)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会依赖的,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4)只有当交往成

3、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5、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虽然造成了许多民族的劫难,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资产阶级有利于世界的普遍交往,加速了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的来临。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交往革命1、为什么说电报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因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4、也就是说, 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2、交往革命的实质是“用时间消灭空间”;3、“以时间消灭空间”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手在两地间移动货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4、马克思预见未来社会的特点?(1)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3)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4)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第四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和新闻政策1、马克思谈到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1

5、)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它自身的使命;(2)报刊内部工作人员摆脱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新闻的来源是“变动产生新闻” ;3、什么是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由于事实变动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使新的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并引发实际的行动。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新闻时效 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5、什么是“有机的运动报纸“?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闻的真实是一对矛盾,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而真实地报道

6、正在发生的事件,是困难的; 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6、马克思说:报刊的首要职责是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恩格斯也说,报刊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即报刊的监督职责。7、新闻出版自由的定义?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阻扰地和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发表自己意见,这就是新闻出版自由。8、恩格斯认为衡量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标准:(1)“不受阻扰” ,这里指的是发表意见的渠道畅通,而在专制制度下,严格控制思想流通的渠道,是新

7、闻政策的基调;(2)“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专注制度钳制思想的基本要义,即发表意见要看上司或主人的颜色;(3)所发表的应当是“自己的意见” ,这是鉴于旧时的许多发表者仅仅是当权者的传声筒这一普遍现象来说的、9、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第六章 列宁论出版物的党性和党内思想交流1、列宁认为:党性是“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的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列宁论证了衡量党性的四条标准:党的纲领、党的章程、党的策略决议和“各国的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3、“党的出版物的党性”的表现方面?(1)在观念上

8、,把党的出版物视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2)在组织上,党的出版物和著作家个人,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4、“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是保障党内少数意见流通的合法权利的具体做法。5、列宁倡导的党内“争论专刊”制度实现将党内斗争公开化。第七章 列宁论社会主义新闻政策与苏维埃传媒1、列宁的“四个摆脱”?(1)“摆脱警察的压迫” ,解决的是沙皇封建专制对出版自由的钳制;(2)“摆脱资本”解决的是资产阶级出版自由对资本的依赖;(3)“摆脱名位主义” ,其中“名位主义”主要是指在前两个对出版自由控制的范围内,出版自由变成了少数追求名利、地位的文化人(而不是全体公民)的自由;(4)“摆脱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

9、人主义”, 特指带有俄国特色的无政府主义对出版自由的理解和实践。2、列宁谈到“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出版自由”就要把所有的印刷所和纸张由苏维埃国家公平地分配。分配方案如下:(1)分配给国家(2)分配给在两个首都都获得10 万或 20 万张选票的大党;(3)分配给比较小的一些政党,以及有一定数量的成员或有某些人签名的公民团体。3、列宁很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4、列宁提倡报刊通过介绍典型事例 来指导经济建设。5、列宁提出建立“非党的通讯员网络” 。6、列宁将电影划分为娱乐、宣传 两类,他要求给予电影私人企业主以一定的经营权限;对于广播, 列宁几乎完全强调它的宣传作用;而对电影, 则承认

10、其除了宣传作用之外还有娱乐作用。第八章 毛泽东的党报理论1、毛泽东早期新闻观的视角“傍着活事件来讨论”。2、青年毛泽东“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思想,即充分利用报纸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来讨论,达到传播某种思想、指导工作的目的。3、毛泽东认为党报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4、毛泽东概括了报纸批评的“开、好、管”方针。5、1956 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和艺术的方针。6、毛泽东还提出了“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以之作为反面的“死人办报”、 “书生办报” 、“教授办报”等批评性话语的正面概念。7、党报“五大作用” (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第九章 毛泽东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1、

11、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2、毛泽东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论述有两个要点:( 1)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资本主义自由的区别; (2)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只给人民而不给敌人。3、宣传成功的基石党和人民利益一致。4、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学习语言的途径:向老百姓学习语言;吸收外国语言中适用的东西;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5、三条改进文风的方法:学习逻辑,使文章有一种内部的联系;学习文法,使语句通顺;注意修辞,使文章写得生动一点6、文章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第十章 刘少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工作1、刘少奇用“桥梁” 、 “导线”比喻党的传媒作用,体现了双向传播的特点。2、1961 年,刘少奇提出了考察党的

12、政策的三个步骤:(1)了解中央已经实行的政策是否正确; (2)已实行的政策已经不够,要根据新情况来修改政策;(3)脑子里原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在调查中新提出来的问题。3、当传媒的政策宣传发生差误的时候,刘少奇要求从党中央、传媒两方面检查问题。4、如何处理好媒体与党委的关系?刘少奇遵循党的组织原则,指出:“要把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服从党委领导, 要坚持纪律性, 一方面也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提出意见, 要坚持原则性。不要怕对党委有争论,有争论不是不服从党委。”5、刘少奇说:“新华社做国家通讯社好,还是当老百姓好。我看,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6、刘少奇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13、1)在面临工作中心转移之时,要勤于独立思考,不是教条主义守着旧有观念,而是善于根据发生的新情况,创造性地补充、 发展原有的理论,并及时总结新经验,将经验转化为新理论。(2)坚持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3)对新闻工作规律的尊重。刘少奇不仅把新闻传媒看做党的一个工作部门,而且也看做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业。第十一章邓小平务实的新闻和宣传观1、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观: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体现在一下方面:(1)新时期传媒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2)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3)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力(4)确定主要防止“左” ,同时警惕右的反倾向方针(5)关

14、注传媒对政策宣传的把握2、新时期务实的宣传思想?(1)宣传的指导思想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环境(2)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3)说话看风头、生搬硬套是不讲党性(4)关注世界信息的沟通第十二章江泽民的新闻观1、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1)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力量(3)坚持党性原则,就必须在新闻宣传中旗帜鲜明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登什么不登什么的标准?以党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局面的稳定、经济的稳定、人心的

15、稳定。3、江泽民认为新闻宣传属于意识形态4、江泽民提出了“四以”方针: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江泽民还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所谓主旋律,他的解释是四个“大力提倡” :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大力提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大力提倡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大力提倡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6、江泽民提倡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第十三章胡锦涛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1、遵循规律、创新观念和方法等三个步骤:(1)认真

16、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2)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收习惯(3)关于传媒的议题,特别是排在前面的几个议题,往往对受众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在了解传播态势、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传媒主动研究、 设置公众关注同时又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项的议题,对于正确引导公众意见,甚为重要。2、胡锦涛认为新闻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3、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问题讲了五点意见:(1)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3)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5)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4、胡锦涛认为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5、如何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外宣舆论力量?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6、双重的新闻传播理念:(1)对国外媒体来说,承担媒体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