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228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O 炭氢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内涵: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

2、密,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圣西门,傅立叶英 欧文)。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结自然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二者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或不能完全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识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3.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4.关于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发展还是静止的问题:作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盾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的观点看世界,发展

4、的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与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7.关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内并存。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5、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矛盾的对立属性(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和统一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6、,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矛盾的特点:普遍性、特殊性(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的不同方面)。 质变和量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 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转化为他物。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

7、物的发展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 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的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

8、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的构成要素:人(主体)和实践对象(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两层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直接经验:自己亲自获来的知识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

9、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有两个特点:摹写性,创造性。3.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的特点。CHO 炭氢氧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由低级到高级) 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

10、、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 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飞跃的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

11、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及工作方法。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性,有限性。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件性,无限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验标准客观(实践是检客观性:内容客观;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5.真理和谬论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和谬论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论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

12、是通过与谬论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7.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含义。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

1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也包括地理环境(永恒、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重要条件)。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语言学、逻辑学非社会意识形态:自然艺术、政治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其他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按意识反映层次划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按意识主体划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生产力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资本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并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14、有能动的反作用。5.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6.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二者的矛盾

15、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反之亦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 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

16、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4.价值规律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消极后果:导致垄断引起生产者两极分化社会资源配置比例失调。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一切商品一旦转换成货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