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223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1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自然辩证法题库第..(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习题库 (东风山寨版)- 1 - 自然辩证法题库(一)1 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 判决性实验 ”1.1“ 判决性实验 ” 的定义所谓“ 判决性实验 ” ,其英文为 “crucial experiment ”,意指能对两种对立假设的是非起到非此即彼的裁决作用的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物。1.2 历史由来:初现端倪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排除“ 偶然相关 ” 确定 “ 必然相关 ” ,到中世纪格罗斯代特(时任牛津大学校长)认为“ 否定一假说,确立对立假说。”提出概念1620 年弗朗西斯.培根在两个竞争的假说之间,通过事例被否定的一个是“ 偶然相关 ” ,另一个则是“ 本质相关 ” 。

2、它犹如在十字路口上的“ 指路牌 ” ,能为行驶的车辆和行人的选择起指示作用。批判发展期1830 年约翰 赫歇尔,英国天文学及数学家接受“ 判决性实验 ” 的裁决是任何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大厦的必经之路,任何假说如果不为“ 判决性实验 ” 确证, 就必然在“ 判决性实验 ” 中 “ 毁灭 ” ,因此, “ 判决性实验 ” 是任何可接受的理论必须经受住的“ 毁灭性实验” 。1.3 经典试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曾经遭到一些质疑。通过多次判决性实验之后,其正确性才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取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 水星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 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2?37

3、”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值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另一个试验是牛顿的根据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空间、 时间理论, 光沿直线传播。 而爱因斯坦认为在一个足够大的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和时间将发生“ 弯曲 ” 。在弯曲的时空中,光线必然沿着一个弯曲的轨迹行进。计算结果表明当遥远的星光掠过太阳表面时,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这一结论将可以通过全日食时进行观测检验。到1919 年,时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的爱丁顿组织了两支观测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 经过认真的观测和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星光的确在太阳附近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1.4 对于判决性试验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实有核心

4、, 有外围。 核心是最基本的理论,外围则保护许多假定。理论的内核 (很少或)并不直接与经验发生联系,而是通过那些外围假定,对经验世界做出一些推断。如果推断和经验不符,被“ 证伪 ” 的只是外围假定,而不会直接危及到理论内核。费耶阿本德根据他的相对主义,提出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之间并无一条绝对界限,用任何固定的观念或普遍适用的法则来定义科学都是不现实的和有害的,费耶阿本德提出“ 怎么都行” 就是反对任何一种方法的霸权主义,没有方法是圆满的,也没有方法能直接证明理论,既然不能证明,判决性也就失去了判决的功能1.5 我们的观点不存在绝对的判决性试验一方面 ,“判决性实验”作为一种典型的检验性实践形式

5、,其结果往往比一般的实验报告和偶然的观察记录更为可靠和真实,这对于与之相悖的假说是一种有力的反驳,至少揭露了它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符的假说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至少增强了它的确证程度。另一方面 ,任何一个非常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报告有误也在所难免 ,因此 ,所谓的 “ 判决性实验 ” 之“ 判决 ” 只能是一种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产生一种判决 ,达到 “ 终生 ” 的效应。自然辩证法习题库 (东风山寨版)- 2 - 2 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21.科技取得国家支撑一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求促使科学技术进步,如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纷争看

6、造船术的进步当代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曼哈顿工程计划。二是国家组织对科学的支持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体现在a、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的规模提供支持:“曼哈顿” 绝密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25 亿美元。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有人形容说是诺贝尔奖得主集中营。如果不是国家的推动,集中如此之多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使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如此规模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任务。b、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提供立法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

7、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c、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提供经济保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10年累计:超过80 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20年累计:超过330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 年累计: 180 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始于2008 年 2 月,预计投入 300 亿元。2.2 科技利用国家主导立法限制:对内,由专利法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行政规定限制成果的使用者和形式;对外,由国家安全法和出口管制限制成果的利用。如美国禁止20 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2007 年美国高科技出口管制名单,最终涉及20 个大类、 31 个条款。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发表声

8、明说,出台这些举措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维护美国出口商的利益及保护就业。 中国国家保密法第八条国家秘密包括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2.3 科学家国家拥有科学家是科技的载体:第一:在谈及科学技术的目标时,不能将科技工作者与科学技术割裂开来。 科技工作者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是具体的,实在的人。卢瑟福建立了著名的英国的曼彻斯特实验室,在1916 年(一战期间)实际上已空无一人,各国科学家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进行军事科技研究,连卢瑟福本人也把绝大部分时间用来为海军部发明创造各种仪器,以探测和击毁潜艇。第二: 爱国是人众多基本情感之一,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爱国,而用他们从事的科技工作来为国家服务就成了他

9、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 我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要让全国人民吃好。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2.4 科技利益国家享有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核技术的国家。在苏联获得核技术前,美国没有对任何国家转让核技术, 当苏联通过间谍和自身的双重努力获得核技术后,美国则迅速帮助英国和法国掌握了核技术,目的不言自明。历史已经证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利益决定的,必然包括对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做尽可能的垄断。因此必然结果是:科技成果就是投资的收益;科技

10、一开始就是国家支撑的, 并且由国家规定了使用方式,科技的载体 - 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因此收益必定是由国家来享有的。2.5 我们的结论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许这就是国家仍存在人类社会时的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习题库 (东风山寨版)- 3 - 3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3.1 相对论产生的背景长期以来,牛顿经典力学和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到19 世纪,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从全新的场的观点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出现了与绝对时空观的矛盾。洛伦兹收缩理论认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的长度会收缩。还先于爱因斯坦导出了坐标变换公式,即洛仑兹变换。同时庞加列提出了更加接近相对论的观

11、点。洛伦兹, 庞加列都已经处于发现相对论的边缘,但都没有继续下去。3.2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创立狭义相对论: 两个假设 :相对性原理 : 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一切物理规律都可以表示为相同的形式。 光速不变原理: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恒为定值,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现象是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两个假说:第三假说: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等同的。第四假说:自然法则在所有的系中都是相同的。3.3 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时空具有相对性 时空观: 绝对时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

12、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时空具有相对性:首先 同时性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 其次 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的,典型的例子如双生子佯谬。再次 没有绝对的空间,空间不能独立于物质存在。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相互联系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3.4 相对论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有高度统一性唯物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辩证唯物论: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属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的, 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如: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能量与质量是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

13、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质量和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Emc2 ,核能的使用充分证实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3.5 相对论与佛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物理学与大乘佛学:物体是“有”的,即是现实存在着的。每个人在参照系中看到的是物体的“相”。每一个“存在”有不同的“相”,即同一的物体对应不同的观察结果。3.6 相对论的提出在方法论上启迪我们勇敢地创新爱因斯坦对政治与和平有深刻的认识科学家应该是有高情商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人要敢于超越自己。爱因斯坦由犹太教徒,经验主义者成为一个见识深远

14、的唯物主义者。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学习前人的结果,要以智慧和自信进行不断的创新。自然辩证法习题库 (东风山寨版)- 4 - 4 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4.1 问题的提出测量总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出发点,用人为设计的测量仪器为手段并按照现阶段可行的理论去设计实验步骤,得到的实验数据需经过人类的思考和处理,最后对观测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具现化, 得到我们所认识的客观物体。我们可以看出测量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人类主观的干预,那么仪器测量能否反映客观真实状况?4.2 古典测量古代认为测量仪器对于被测客体没有影响,被测客体仪器测量通过修正误差,引进补偿,可以得到确切的客观对象主客体是

15、分离的!测量仪器就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状况,与人无关!4.3 现代测量学说测量仪器对被测客体产生干扰:哥本哈根学派在对微观世界进行观测中每次测量都会对测量前的微观客体的状态产生干扰。代表: 玻尔在微观领域,测量仪器对于被测客体存在着“不可控制的干扰”,“不能在客体本身的行动以及客体和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之间画出任何的明确界线”。玻恩“量子力学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区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界线已经模糊不清”。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能同时准确地测量一对共轭物理量,例如位置和动量。冯. 诺意曼测量主义真实的客体仪器的观测(包括肉体的观测)人的主观意志的判断仪器对微观客体存在不可避免的干扰,甚至人的肉体器官也

16、是观测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是观测的最后一环,于是我们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 鼻子嗅到的都不是确切的、真实的,只有抽象的自我(去除肉体的灵魂)通过主观意志才能消除所有干涉项,我们(有肉体的我们)对客体的认识真实的客体人为的干扰。冯. 诺意曼的这种观点既强调观测的客观性, 又有绝对自我的作用;按照上述观点,微观客体由于观测而受扰,这是主观介入的结果,因此,微观客体的状态与观察者的主观就不可分了,或者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严重的唯心论!反驳: 爱因斯坦 它从我的观点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我以为它会变成同贝克莱的原理“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样的东西, 沿这种观点走下去,就不可避免唯我论。小结: 物体的波包扁缩发生在微观向宏观过渡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们主体与被测客体的切断面。我们承认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也承认数学描述的准确性,但我们也承认仪器测量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主体对客体没有干涉,主客体不是统一体。客体是独立于主体客观存在的。仪器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状况。4.4 结论首先: 认识微观世界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