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933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8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过秦论》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过秦论》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过秦论》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过秦论》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过秦论》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过秦论》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过秦论》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丹凤中学语文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0. 过秦论导学案制作:书悟审核:李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识记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 如 “制”“亡”“利”“固”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注意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讲授问答及时背诵的结构,具体如下1、诵读法:扫清文字障碍;2、讲授法:对文中重点知识进行讲解;3、及时背诵法: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情 感 态 度与 价 值 观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1、归纳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教

2、学难点1、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2、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教 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及时背诵法。媒 体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演示课件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教 时3 课时第 一 课 时教 学 设 计教 学要 点1、作者介绍,了解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2、准确认读本文。3、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字音字词、文言现象梳理;4、翻译分析第一段。教学环节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补 充激趣导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

3、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结果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学生思考,初步明确此文主题、意图。2 作者及背景介绍一、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 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又建议文帝改

4、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后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 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 过秦论是代表作。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补充欣赏: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

5、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 空有抱负, 曾深情吟咏出 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二、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6、。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 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思想,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学生根据老师提示分析、鉴赏。学会知人论世到知人论诗。明确写作背景,理解借古讽今的目的。3 作者及背景介绍汉文帝时期, 是封建时代的 “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这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贾谊论积贮疏 ) ,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 “卖田宅,鬻子孙” (晁错论贵栗疏 ) ,以

7、至“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疏 )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 资治通鉴 卷 15)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 ,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

8、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 “重之以无道” ,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过秦论,论史讽喻,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了解三篇内容。课题分析“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 “过秦”,即“言秦之过” ,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名为“过秦”

9、,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识记课文题目的 翻 译 及 含义。一、检查预习1、生字:腴( y)轸( zhn) 镞( c)笞( ch)恬( ti n) 藩( f n) 瓮( w ng)牖( yu)2、多音字:孝公既没( m )召滑( sho)俯首颈系( x)践华为城( hu)劲弩( j ng)不及中人( zhng)墨翟( 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 ng)度长 絜大( du)比权量力( li ng)识记重点字词读音。4 文本探究学习万乘之势( shng)朝同列(

10、ch o)一夫作难(nn)3、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二、结构梳理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3、整体感知: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4、从全文

11、看,“攻守之势异也” , “攻” “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诵读并翻译本段,强调以下字词意思: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席:像卷席子那样,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内立法度、外连衡:内、外:对内、对外,名词作状语。衡:通“横” (通假字)斗: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2、内容要点: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突出秦国地利(据 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

1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优势。秦的地理优势;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3、史实补充:“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 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 (前 328 年) 。由此可见,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梳理课文结构,明确论证特点。跟着老师翻译课文,做好笔记。5 重在“会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 年,公元前340 年) ,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

13、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 “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 “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 年) ,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课堂小结1、文学常识回顾;2、本文论证结构初步分析;3、文言基础知识归纳。回顾小结。布置作业练习册配套练习。第 二 课 时教 学 设 计教学要点1、翻译课文2、3、4、5 段。2、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 充回顾导入1、检查上节知识掌握情况;2、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进入本节教学研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 1、翻译课文,强调以下字词: 南

14、取汉中,西举,东割,北收: 南、西、东、北: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名 词作状语。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约从离衡: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2、分析文意: 九国诸侯的强大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强调: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 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

15、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跟着老师翻译课文,做好笔记。6 研读课文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3、思考过渡:本文题目是 “过秦”, 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二)学习第三段1、翻

16、译课文,强调以下字词: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衰弱。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2、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明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明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明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