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813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14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教育学教师公招备考(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现代教育学把教育区分为广义、狭义和更狭义三种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 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正面)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 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有的只是本能。生产力水平发展,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进行而不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始终。 (2)历史(时代)性(3)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其特点: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和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 式。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的

4、区别。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包括:直接教育过程中的教师;教育目的、 方针的制定者; 教科书、 教材的编写者以及教育组织的管理者。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管理者、课程计划制定者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特征: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

5、性。 (2)受教育者 /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的形态教育形态,是指由上述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 史实现。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划分标准: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

6、化的程度/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 育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2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划分标准: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和空间标准。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 德教育。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

7、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从其外延上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 型。社会传统的教育, 是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育性。社会制度的教育, 是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也有一种塑造的作用。社会 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是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3.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代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 教育) 划分标准: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

8、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对其的理解: 第一,这三种教育形态的产生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 于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第二, 在这三种教育形态中,后一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基础上的,彼此之间有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相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 系/教育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的产生 学校的产生,是

9、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产生的历史条件:(1)生产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 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如英国。二是单轨学制,如美国。但它是在双轨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三是分支型学制,如苏联,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日本实行六三三四学制,法国实行三五八学制。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10、(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19 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 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 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 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4 年的奏 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902 年,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是我国第

11、一个近代学制,但未 实施。1904 年, 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教育理念。代表人物: 库姆斯、伊里奇。 推崇的理想 / 教育理念: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 育的重要体现。4.当前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 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 义务性(又叫强制性)公益性(免费性)普

12、及性基本特征统一性3 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 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 )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 础。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普及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实行的管理体制: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普及义务教育立法的三大特征,即强制性、免费性和世俗性。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

13、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前, 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二 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国际化交流加强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和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

14、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 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改革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第 一,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第三,作好教育事业规划;第四,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我国教育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

15、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 育的内部关系规律。1.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可表述为: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2.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最基本的关系与作用:1.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2.人的全面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3.教育者、 受 教育者、教育影响诸要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是指这些关系与作用的总和。3.两条教育基本规律的关系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也只能通过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 (六)教育的起源 典型的观点有:1.神话

16、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 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说法,主要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显然是错误的。2.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这是教 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斯宾塞和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 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 它 的缺点是把人类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忽略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4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4.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