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792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单位 :辽宁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普外科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 例刘德成切口感染较为常见,多采取换药治疗,愈合慢,瘢痕大,为改进切口感染的治疗,笔者曾报告切口感染并发症几种治疗方法1,多采用的是敞开引流再缝合的治疗方法,2006 年 8 月至2007 年 10 月 16 例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均治愈, 已报告2。2007 年 10 月至 2008 年 7月又有 29 例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1 例直肠癌吻合口瘘摒除),均治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 例,男 16 例,女 13 例,最小年龄21 岁,最大年龄 80 岁,平均年龄53.

2、76 岁。切口内均有脓性分泌物,切口均5cm(5cm 切口感染,采用压迫包扎方法) ,腹部切口感染26 例,会阴和腹部切口均感染2 例,仅会阴切口感染1例。结直肠手术15 例,肝手术2 例,肠梗阻、肠破裂、小肠造口1 例,阑尾炎穿孔、腹膜炎 2 例,肾手术5 例,子宫附件切除2 例。剖宫产2 例。1.2 再缝合前准备彻底敞开,充分引流发现切口感染,剪除皮肤缝线,戴无菌手套,用 手指探查切口,发现潜行的深部腔道,将其敞开,剪除所有见到的缝线,彻底敞开,清除坏死组织、脓汁、线结等异物,充分引流。每日换药,并继续清除坏死组织、线结等异物。如术后不足2 周,腹膜的缝线(或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的缝线)不拆除

3、,免得腹膜裂开,腹内脏器脱出,且用弹力腹带包扎固定,保护切口。1.3 再缝合感染切口彻底敞开,充分引流35 天后再缝合切口,0.25%利多卡因( 2%利多卡因 20ml 加生理盐水到180ml) ,10ml 加 1 滴肾上腺素(如病人血压不高),局部浸润麻醉,个别病例(3 例)选用联合阻滞麻醉。剪除所有见到的线结,清除脓汁、坏死组织、无生机的组织。 笔者的经验是, 用止血钳钳夹可疑无生机或坏死组织,稍用力不能取下的组织是有生机的, 反之是无生机的坏死组织,不要将白色的有生机的筋膜、腱膜当坏死无生机的组织清除。 35 天内形成的薄层肉芽宜清除,以便清除其深面的线结和坏死组织。用减张线( ETHI

4、CON, W2797)一层结节缝合,针距1.5cm 2.0cm,距切口边缘2.0cm3.0cm,左手指抵住切口最深处,缝针在左手指下穿过(注意不伤及腹内器官),不留死腔,缝线间加 4 号或 7 号丝线结节缝合皮肤,使皮肤对合整齐。个别病例 ( 3 例)切口很深, 约 67cm,减张线一层缝合困难,用笔者自己改制的钩针(3/8 弧,90mm 长针,距针尖2mm 做成朝向针尾沟槽)缝合,针尖达切口最低处,用7 号丝线在钩针的沟槽上结扎一道,带出皮肤,同样方法, 在切口相应对侧将7 号丝线另一端带出皮肤,结扎该 7 号丝线,完成一针结节缝合,其余缝合方法同上。再缝合时,术后不足2 周,仍保留的腹膜缝

5、线(或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的缝线),宜边拆线,边清除缝线附近坏死组织,边缝合,免得腹膜裂开,内脏脱出。1 例剖宫产后切口感染,切口有4 例旁道,每个约4cm 深,一层缝合无法消灭死腔,放二胶管引流( 16 号导尿管),每个引流管贯穿二个旁道,切口旁另戳孔引出。1 例 Miles 术后会阴切口感染,肿瘤侧组织缺损多,一层缝合难以消灭死腔,放一胶管引流,切口旁另戳孔引出。一层缝合不能消灭死腔,宜放引流管。另有4 例再缝合时置引流管。1.4 再缝合后处理再缝合后可出院,在门诊治疗。正常进食,多离床活动,腹部切口缝合后少坐位,坐位使切口折曲,不利愈合。4 例术后切口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其中1 例切口有血

6、性分泌物,这是缝线对组织切割引起的,这样病人采取不引起疼痛的体位,术后3-5天,必要时可拆除1-2 针引起疼痛的缝线,腹部用弹力腹带包扎,保护切口,免得裂开,形成腔道。一般术后第二天换药,轻压切口无渗液,再对合皮肤,以后不必换药,拆线即可。如缝合后第一天渗出较多,及时换药,渗出不足10ml,压迫包扎消灭死腔,弹力腹带固定。渗出 10ml 以上,切口深部放胶管引流(16 号导尿管),固定在下边的缝线上。所有置入的引流管每日注安尔碘(安尔碘型,皮肤粘膜消毒剂,无醇型)3ml,主要目的是保持引流管通畅,置管后5-7 天渗出不足10ml,拔除引流管,弹力腹带压迫包扎,消灭死腔。如引流管渗出较多,延迟拔

7、管,直至不足10ml 拔管。如第二天换药时渗出多,或以后发现切口渗出多,均按上述方法处理。本组缝合后第一天换药置管2 例,其中一例渗出多(约30ml)置二个管,第二天换药置管5 例,第三天换药置管1 例。缝合后换药发现切口皮肤有水泡2例,由轻度血运障碍所致,可剪开减张,1 例第一天换药时,敷料为特殊的绿色,绿脓杆菌感染,用2% 醋酸湿敷3 天,第二天绿色消失,均不影响切口愈合。一般缝合后二周拆线,置管的病例术后17-20 天拆线, 减张线间的皮肤缝合线,可缝合后3-5 天拆除。 有 1 例患糖尿病术后置管,分泌物粘稠,引流管阻塞,拔除后再置管,缝合后28 天拆线。有4 例皮肤对合差,拆线时切缘

8、有0.5cm1cm 2.5cm 创面,创面周围消毒,创面擦拭干净盖纱布,二周后检查切口(中间不换药),均结痂治愈,纱布为痂的一部分。1 例切口为型,纵横切口交界处有0.5cm0.5cm 创面,深 1cm ,没有脓汁, 消毒后盖纱布包扎,2 周检查已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仅4 例术后用抗生素,2 例尿路感染, 1 例腹腔感染、左下腹炎性包块,1例肾盂感染,均治愈。1.5 治疗结果 29例再缝合后均治愈,随访3-5 个月,切口愈合良好。2 讨论2.1 切口感染再缝合的适应症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提出切口感染化脓切开引流后4 天可再缝合,切口深的引流后5 天半再缝合3。但这种方法尚没得到认

9、同和普及。也有的文献提到切开引流后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可再缝合4,5。这样适应症,难以掌握,比较窄,且往往拖延再缝合时间或不缝合。笔者提出切口感染彻底敞开,充分引流35 天就可再缝合,不必观察创面是否清洁,肉芽是否新鲜,适应症很宽。仅有下列情况视为再缝合禁忌:切口感染形成较大范围蜂窝组织炎,往往是糖尿病的病人,切口感染处理较晚。本组 1 例仅切口边缘1cm-2cm 有蜂窝组织炎改变,也没视为禁忌,缝合时切除切口边缘的蜂窝炎组织,也获治愈。肠瘘,有肠内容物侵及切口。膀胱瘘(尿瘘),有尿液侵及切口。感染切口内有恶性肿瘤组织。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切口感染,如艾滋病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寻找其他感染灶,

10、予以治疗,围手术期(缝合前、后)将血糖控制在11mmol/L 以下6,不视为禁忌。2.2 再缝合成功愈合的关键:彻底敞开充分引流,一定要用手指(戴无菌手套)探查,找到敞开所有的腔道,剪除所有的缝线,放盐水纱布条引流3-5 天。彻底清除脓汁、坏死组织、线结等异物。缝合不留死腔,难以消灭死腔的放引流管,弹力腹带包扎,以保证不间断加压,利于消灭死腔。二周以上拆线。总之,使创面成为有愈合能力的界面,紧密对合到一起,不分离,持续两周,切口可成功愈合。和是使创口成为有愈合能力的界面,和保证紧密对合持续二周。掌握使切口愈合的原理,也可采用其他方法使切口治愈。笔者曾报告加压包扎方法使切口治愈1。过深的切口,约

11、10cm,且有倾斜,无法缝合,可采用压迫包扎的方法治愈。2.3 有关几个问题的讨论2.3.1 笔者强调一层缝合,一层缝合右四大优点:减少缝合层间的死腔。血运好。切口内有潜在或很小的彼此相通的,且通过皮肤与外界相通的窄裂隙,如有渗液, 易从切口流出,压迫,易消灭裂隙(死腔)。切口内无线结(异物)。2.3.2 为保证切口内没有或极少残留坏死组织和异物,使有愈合能力的界面紧密接触,利于愈合,切口再缝合时不用电刀,不用结扎和缝扎止血,压迫和一层缝合均能成功止血,切口内不放任何所谓促进愈合的胶、蛋白等。2.3.3 关于抗生素的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切口感染再缝合强调应用当时最好的抗生素,切口较深的感

12、染多用几天抗生素再缝合3。笔者认为只要切口局部处理得当,不必应用抗生素,本组只有4 例除切口感染外,还有感染灶,引起发热,应用了抗生素,其余25 例没用抗生素,均治愈。2.3.4 低蛋白和贫血不很重,不必苛求补充。切口愈合是人的本能,优先供给其所需,有文献提到,伤口所需对全身的“池”来说是无限的小,例如血红蛋白要低至正常的15%-20%,白蛋白 20g/L 时才影响愈合7。2.3.5 切口愈合是人的本能,在人类进化和生存竞争中,没有愈合本能的人的祖先不存在了,当然这样的人也不存在了,除非后天患有特殊疾病,如艾滋病。要发挥人的这种本能,在切口愈合中,有时不干预或少干预为好,如小的创面(0.5cm

13、) ,小的组织缺损,简单的清洁消毒包扎,二周后可治愈,其间不必换药。参考文献1.刘德成 . 切口感染并发症的治疗.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6(12):1729 2.刘德成 .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16 例.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1):52-53 3.Gottrup F, Gjede P, Lundhus F, et al. Management of severe incisional abscesses following laparotomy. Arch Surg, 1989,124(6):702-704 4.吴在德 . 外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60 5.华积德 . 普外手册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45 6.全鸿宾 . 创伤学 (上卷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38 7.高根五 ,夏志平 ,姚榛祥 . 临床普通外科学. 沈阳 : 沈阳出版社 , 2000,52-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