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2619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辉的旗帜,心中的丰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在亢奋的起伏里怒放空间在充分的摇曳中拓展四万万大众载歌载舞共和国澎湃着奋勇向前裹着雷电挟着风雨我们逃离贫穷冲开险阻亿万双辛勤的大手编织着梦想实现着美丽放飞南疆的鸽子和着清新的春风砸碎禁锢思想的桎梏改革开放书写灿烂的华章 京九铁路南北贯通百年香港屈辱扫净高峡平湖神女无恙浩瀚太空神舟翱翔四季为诗歌装点音符为人民欢唱八十三年不倦的求索八十三载永远的光芒拥着民族未来的期望伟大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二南湖一叶扁舟描绘出古老华夏的蓝图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撬开冰封的季节支撑起民族思想的荒原黑夜里盘古开天匍匐前行组织工农武装点燃星星之火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卢沟桥畔的枪

2、声激起全国人民奋力抗战平型关震惊中外的大捷揭开抗日战争的新篇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续写小米加步枪的传奇杨靖宇的誓死战斗吉鸿昌的英勇不屈节与气的浩歌中太阳旗嘶哑坠地皖南事变的发生撕毁了双十协定的骗局为了理想的实现人民重新拿起战斗的枪戟延安的宝塔西柏坡的油灯酝酿着决胜千里的宏筹三大战役摧枯拉朽在炮声中灰飞烟灭1 中国共产党 1919 年,因为山东问题而爆发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随之,在北京推行的新 文化运动也席卷全国。在这个动荡的时刻,不少新文化、新思潮带到了中国,有 不少国民思考着如何救国, 如何使中国富强。 在这个时候,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 成功,也使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热门,有一些知

3、识份子,例如陈 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共产主义可以救国,是中国应走的道路。 1920 年 4 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受命组建中国的共产党,在翻 译杨明斋的陪同下,以苏俄生活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们在北京通过俄 国汉学家译学馆俄文教习伊凤阁和鲍立维的介绍联系到李大钊,又通过李与上海 的陈独秀、戴传贤、张东荪建立了联系。 维经斯基在上海向陈独秀提出建党建议, 得到陈的同意, 8 月,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李达、施存 统和邵力子等人在上海陈独秀寓所组织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 ”(后人归纳为 “ 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 ” ),陈独秀被推选为书记。1917 年,十月革命的曙光

4、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 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 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新出版在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达到400 多种。比较出名的除新青年、每周评 论外,还有少年中国、觉醒、湘江评论等。1918 年 4 月,毛泽 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 新民学会 ” 。1919 年 7 月,李大钊组织 了“ 少年中

5、国学会 ” 。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 觉悟社 ” 。当时,在宣传 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编辑的新青年,成为宣传 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 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大批 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逐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 年 4 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 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 于 1921 年 7 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 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

6、、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 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 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制订了我党的 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 消灭资本家私有 制” ,“ 达到共产主义 ” 。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 作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 了 1927 年和 1934 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

7、考验。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 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 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1922 年 1 月到 1923 年 2 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 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迅 速地掀起了 1925 年至 1927 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 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但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 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 “ 一切联合,否认斗争 ” 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 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 反动

8、性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 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 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国民党在帝国主义、 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 建立了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1927 年到 1928 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 万多人。但是,共产 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 8 月 7 日,党中央召开紧急

9、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 方针。9 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 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 年大 革命失败到 1928 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 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 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 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 建立了党的组织, 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 井冈山。 1928 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 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 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 万人,共产党

10、员也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 万人发展到 30 多万人。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 左” 倾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损失殆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 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 不得不在 1934 年 10 月退出中央革 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 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30 万人减少到 3 万人 左右,共产党员由30 万人减少到 4 万人左右。193

11、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 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 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并进而转入社会主 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军党以来, 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 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 建立了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 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并将我党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 开展 游击战争, 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 在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 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 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人 民

12、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 万多人,发展到 120 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 开始的 4 万多人,发展到 121 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 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抗日战争结束以后, 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 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 平民主的正义要求, 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 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 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 的方针,以革 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 在武装斗争总题上,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 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仅仅经过 3 年多的英勇奋 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 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我们党发展为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 执政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