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实习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392168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门头沟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门头沟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门头沟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门头沟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头沟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实习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门头沟实习报告门头沟实习报告篇一:地史学门头沟实习报告古生物与地史学野外实习报告在野外观察岩层时,要观察岩层的沉积构造特点,岩相,地层接触关系,沉积旋回等。还要经常的,习惯性的与从前看到过的同时期的岩层相对比,以便能从整体上了解该时期地质作用的横向演变情况。 下车以后第一个点我们看到的是下马岭组的泥岩,该处岩石呈灰黑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灰色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呈韵律型互层。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透镜状与脉状层理。岩石的颗粒较细,可见波状层理。属泻湖潮坪相沉积。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指示沉积环境。向上见侵入岩,呈块状,层理不发育。易风化,风化面为深灰色,似粗粒砂岩。而喷出岩则多为玻璃质,隐晶质。向上可见

2、多组侵入岩,多顺层侵入,长石含量多。岩石表面可见各种不同宽度,长短,走向,倾向的裂隙,为劈理发育。其中有光滑,延伸较远的剪节理,也有粗糙延伸不远的张节理。此外还见有共轭剪节理,牵引构造等。层理指示了岩层的沉积大致走向,垂直层理方向有粒序和颜色的变化。根据这个可以判断层理的顶底面。另外,岩层的层面上的化石,印模构造,雨痕波痕等,还有岩石的交错层理斜层理等都能指示岩层的原生层面。在该区域,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频繁交替出现,证明沉积环境为潮间坪,向上砂岩变粗,岩层变厚,发育明显的交错层理,层隙界面与前积纹层相交。指示潮下带沉积。这里代表了该处发生海侵,使海水加深。继续向上,我们看到了下粗上细的正粒

3、序结构。旋回底部含小砾岩,或含砾粗砂岩,构成了多个旋回。以砂岩为主,夹有泥质砂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以透镜状层理,波纹状层理,鱼骨状层理为主,又向双向潮间带过度。改岩层中发育有断层,断层中发育断层泥及断层角砾。向上依次发育有多组旋回,每组的厚度各不相同。可见岩体中发育有 X 型共轭节理,层面上有波状起伏。代表了当时水环境颇为动荡。很远一段路之后,沿着地层向上,我们又见到了一套碳酸盐岩。该套地层为白云质灰岩与灰岩互层形成,夹有钙质泥岩。白云质灰岩为灰白色,表面发育刀砍纹, 麻婆脸。灰岩为深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说明了该处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发育有水平层理,指示了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

4、该处白云质灰岩灰岩钙质泥岩这样的旋回发育了四个,体现了该处的沉积环境是处于不断的规律性变化当中的。白云岩单层厚度由下向上若是由薄变厚则表明海水加深;若是灰岩的厚度由下至上由薄变厚则表明海水变浅。继续向上,为寒武系的地层。地层呈现红色,证明环境中的含氧量增加,处于氧化环境。见徐庄组灰色,深灰色中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深灰色内碎屑岩。向上灰岩变薄,证明水体又一次加深。不远处可见竹叶状灰岩,代表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浅海相沉积。竹叶周边无红色的氧化晕圈,则证明海水相对较深。向上可见鱼籽状鲕粒灰岩,指示潜水动荡的沉积环境。在此处,泥质条带灰岩-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出现多个旋回,向上的鲕粒灰岩周围出现红色的氧化晕

5、圈,证明海水变浅,氧化作用变强。而鲕粒灰岩的鲕粒度逐渐变大,也代表了越来越动荡的海洋环境。典型的氧化环境的岩层为张夏祖的灰色深灰色厚层状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二者不规律互层。受风暴作用影响,部分竹叶与层面斜交。水体相对较深。夹有灰绿色钙质泥岩。竹叶四周出现红色的氧化晕圈,绿色钙质泥岩。该处此旋回出现了六次以上。最后一个点,是凤山组的厚层灰岩,发育有小规模的叠层石。说明环境为浅水透光带,水动力条件弱。进过这次的野外实习,使我对课堂上学到的各种地史学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通过相同时期地层的对比,巩固了周口店的实习成果,并对相同时期的地层的空间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实习中可以将古生物

6、学与地史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篇二:北京门头沟地质实习报告一 前言XX 年 7 月 8 日,10 级采矿工程专业 3-4 班在北京西山东部,实习路线距华北科技学院校园 6080km 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下苇甸进行了地质认识实习。1、目的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目的有:(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到罗盘使用等等;(3

7、)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

8、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3、意义 本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将一学期所学的课本理论内容应用于实际的地质观测中,使学生切身的认识各类地质现象,掌握了地质工作“三大件”的使用方法,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4、工作量 本次实习路线从下苇甸村西北约 300 米处至下苇甸村,沿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止。下苇甸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位于北京市西北,有丰沙铁路、门台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交通方便。观测过程中,共取十个工作点,另附图件,分别包括了单斜,褶皱,断层,火成岩等地质构造。二 实习区地质背景 1、

9、交通与自然地理实习区位于北京西山东部,地跨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实习路线距华北科技学院校园 6080km 不等,交通十分便利,景色秀丽。实习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 1991m,灵山达 2420m,南部上寺岭 1307m。区内大多为低山和丘陵区,高程一般为 150300m,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南为华北平原。实习区内主要河流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吕梁山北端东部,其上游为桑干河,向东流经山西、河北、经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汇人海河,然后流入黄海。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树权状撒开,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

10、 700mm 左右。雨季为 7 一 8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70,山洪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每年 6一 7 月为高温季节,7 月平均气温为 28,极高温度可达40;1 一 2 月为低温季节,1 月平均气温为一 6,极低温度达一 22。4 一 10 月,日平均气温超过 11,年雷暴日约 37 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 级)约 21 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区内工矿企业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厂、首都钢铁公司等,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矿和水泥和石灰厂矿,花岗岩、板岩和大理岩石料的生产也很可观。农业方面,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和山区以杂粮为主,山口河滩地多植苹果树、梨树和柿树等

11、。2、 地 层实习区北京西山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层单位均有出露(图1) 。本区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本区地层和岩石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与华北地区的其它地区对比。3、 岩石沉积岩1、碎屑沉积岩:区内碎屑沉积岩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分布广泛,形成时代为太古代至新生代。2、化学沉积岩区内化学沉积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两翼。其形成时代主要是: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纪、奥陶纪等。岩浆岩京西岩浆岩出露面

12、积较大,主要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和喷出岩类,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深成侵入岩是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中性到酸性岩体,从南到北都有出露。区内出露较大的岩株有房山岩体、灵山岩体等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岩枝。浅成侵入岩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岩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岩墙、岩床、岩枝等,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3喷出岩: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核部百花山和下苇甸一带,其它地区如周口店一带则零星分布。其形成时代均为侏罗纪和白垩纪,以中晚侏罗世最为发育,属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类。变质岩变质岩岩类较为复杂,主要有大古界基底变质杂岩,显生宙的区域动力变质岩类和热接触变质岩类。太古界变质杂岩大面积出露于实习区南西部

13、,其它地区则零出露。主要岩性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组成,并受到中等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岩。动力变质岩主要发育在各类断层带中,主要岩性有各种变余糜棱岩、糜棱岩和断层岩等。区域变质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板岩、干枚岩、片岩、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砾岩) 、大理岩等。在与各类岩体的接触部位,还发育各种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类。4、 区域构造概述断裂构造1、北东向断裂主要包括紫荆关深断裂带和怀柔涞水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小断裂,是区内主要断裂。北东向断裂主要变形时期为晚侏罗世,后期新生性、继承活动性明显。断裂活动控制了晚侏罗世及白垩世侵入岩体及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和发展。2北东东向断裂

14、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盘格状,一般规模不大,长几 Km 至十余 km,总体走向北东6070,断面紧密、平直,断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是上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断裂性质呈左行压扭性。3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几 km 至十余 Km,区域上个别可达上百 Km,主要变形时期为侏罗纪,是前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并与北东东向断裂配套。断裂性质呈张扭性。 褶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轴向主要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主要有:百花山向斜、九龙山(三家店)向斜、马鞍山(谷积山)背斜和北岭向斜等。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东-北东东向展

15、布,核部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两翼分别为古生界和元古界;两翼地层倾角约 30o,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褶皱的北翼与西南部为断层切割及燕山期岩体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岩体侵入前,区内零星发育的白垩系没有卷入褶皱,因此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后,白垩纪之前,是印支运动一燕山运动早期的产物。2、九龙山(三家店)向斜九龙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东部,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百花山向斜的构造特点极为相似,二者为同期构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层为是侏罗系火山岩,两翼主要为古生界;两翼地层倾角约 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3、马鞍山(谷积山)背斜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龙山向斜与北岭向斜之间,呈北东东或近东西向展布,核部地层为蓟县

16、系雾迷山组,两翼分别为青白口系、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在横剖面上,背斜总体成箱状,两翼较陡而顶部平坦,总体向东倾。4、北岭上叠向斜北岭上叠向斜总体呈 NE 向展布,东北端转向近东西向。向斜的东南翼倾角较陡,约 60一 70,个别甚至倒转;西北翼较缓,倾角不过 20一 40,轴向总体向南东倾斜,倾角约 60左右,向斜具宽大的槽部,其北段较窄,南段较宽,次级构造复杂。三 观察区地质发展史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 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太古代早期(约),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30Ga)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早元古代早期的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