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1161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 “人是目的”是康德义务论的核心论断。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必须被视为目的存在。“人是目的”凸显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即:人具有价值和尊严,人具有自由意志,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了其对“人是目的”的践踏。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丧失了自由意志,人与人之间不再平等。以上分析表明:康德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关键词:人是目的;价值主体;异化劳动伊曼努尔 ?康德( 1724-1804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道德义务论的典型代表,康德在伦理学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

2、贡献,提出了著名的“人是目的”论断。我认为康德的“人是目的”理论首次在西方哲学史上突出了人的“价值主体”的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方面给“人是目的”做了一个阐明。本文试图分三部分展开,首先分析“人是目的”的理论内涵;然后辨析“人是目的”这一论断所展现出的主体精神;最后,通过“人是目的”的视角来看异化劳动,同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增进对“人是目的”的理解,并且指出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中对康德理论的发展。我希望这种分析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同时展现出我们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的维度。一、 “人是目的”的基本内涵在康德看来,人是有意志的理性存在

3、物。康德将人类理性的运用做了一个区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纯粹理性解决的是人类在认知上的问题;而实践理性则是解决人类在道德实践上的问题。那么,给人类的意志找到一条绝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法则就成了实践最需要的问题。在康德看来,目的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手段的价值则依附于其他目的的价值。 而什么才能作为目的而存在呢?康德认为:“人以及一般而言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作为目的自身而实存,不仅仅作为这个或者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手段而实存,而是在他的一切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别人的行为中,必须始终同时被视作目的。”人作为有意志的理性存在者,人自身就是目的,人自身就有一种绝对的价值足以作为一种规范的根据。康

4、德不反对将人作为手段,他反对的是只将人作为手段并且忽视人作为目的的行为。康德强调人格的价值是第一位的,不论是自己的人格还是他人的人格,都应该被视为目的自身。将他人视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为与将自己视为手段而忽视自己人格目的性的行为,都是违背理性的。二、 “人是目的”的主体性辨析“人是目的”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作为一种价值主体而存在的。在这里有必要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做一个区分,二者分别对应着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所面对的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 自然界, 而后者所面对的则是由自由规律所规定的人的实践领域。”我认为,康德的“人是目的”突出了人类价值主体在道德规范方面的地位。这主要体现

5、在以下三个方面上。第一, “人是目的” 凸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康德将人性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康德目的王国中, 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有一种绝对的价值,这种绝对的价值的体现为尊严。“在目的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一种价格,要么有一种尊严, 超越一切价格、从而不容有任何等价物的东西,则具有一种尊严。与人类偏好和需要相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市场价格,但是,构成某物在其之下才能是目的自身的那个条件的东西,则不仅具有一种相对的价值,亦即一种价格, 而且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亦即尊严。”在康德看来, 人类的偏好和需求相关的东西,虽然可以作为人的目的而存在,但是,这种东西的价格是相对的,是可以被其他东西所换取的。

6、但是,人性本身作为目的,则是任何与人类偏好和兴趣相关的东西所不能换取的,它具有绝对的价值。人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可取代的价值的绝对优先性,才具有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第二, “人是目的”凸显了人的自由。在康德看来,人的自由与人的自律紧密相关。在实践道德领域,人不再受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支配,而是可以从理性出发,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志是有生命的存在者就其有理性而言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在能够不依赖于外来的规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时的那种属性。” 意志总要有着某种动机来驱动人们采取行动,而当人摆脱了外在的、偶然的条件的束缚,自己为自己规定了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时候,意志就在为自己立法。人在此

7、时摆脱了他律,而是出于自律的状态。人服从于道德法则,就是在服从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只有能普遍立法的意志,在康德看来, 才是真正的善良意志。而这也正是人的尊严的根据所在,“自律就是人的本性和任何有理性的本性的尊严的根据。”我认为, “人是目的” 凸显出了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承载者,有着不可被忽视的独特地位。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尊重,肯定每一个人的价值、自由与平等。我认为,这种对社会当中每一个人格的尊重,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批判宗教对人的麻痹、抨击普鲁士君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压迫、推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出发点,就在于宗教、君主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格的压迫和践踏

8、。而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是目的”正是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根本目的所在。下面,我就通过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考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人是如何被仅仅被当作手段而不被视为目的的。三、以“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我认为在异化劳动中,显现出的是对 “人是目的”的无情践踏。 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与工人相对立的阶级资本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当中,工人与资本家相对立而存在。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以及生产活动本身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家,而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则一无所有。异化劳动中,人不再被视作目的,而仅仅被视作去谋利

9、的手段。下面我们仍然从价值和尊严、自由、平等这三个方面分析,来显示异化劳动对人的价值主体性的摧残。首先,人在异化劳动中失去了其价值和尊严。工业生产所获得的金钱作为一种与人的兴趣和偏爱相关的东西, 在目的王国中具有一种价格,但并非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尽管在目的王国中具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却在异化劳动中被完全地忽视掉了。人在异化劳动中被当做物而存在,而不被当做人而存在。人非但没有不可取代的内在的价值和尊严,甚至金钱的价格都比人要高得多。其次,人在异化劳动中不再有自主和自由。异化劳动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其行为都属于他律而非自律。就工人而言,工人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为了

10、获取微薄的工资收入,从事着大量的劳动。工人所进行的活动已不再是自主、自由的类生活,而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就资本家而言,尽管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劳资双方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取大部分利益,其行为并不受到任何外来的限制,但是实际上,资本家奴役工人的行为出自于对金钱利益的偏好,而非出自于理性自身的道德法则。资本家已经潜在地被金钱所束缚而不自知,他们也并没有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最后,人与人之间丧失了平等。工人和资本家在异化劳动中处于截然对立的地位,资本家高高在上,而工人则备受欺压。并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越发达,人的异化程度就越高,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就越鲜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走向了对立的

11、两个极端,“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人们在行为之中,不再具有普遍立法,不再将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平等地对待。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异化劳动中,人的尊严、价值变得一文不名,人的自主、自由丧失殆尽,人与人之间不再平等,而是被割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需要注意的是,康德的人更多是抽象意义上的,而马克思的人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实践中存在着的人。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但又有发展。马克思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的生产生活当中阐发人的主体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尽管马克思对康德的思想有诸多批评,但是对待人的价值主体性上,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他们都强调人作为价值主体的独立地位,只是康德注重哲学思辨上的理论构建,而马克思则注重对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在思想的深切处有着对人性的关注,有着对人格的尊重,这正是他批判社会现实、努力谋求世界解放的动力所在。四、结语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人是目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崇高的道德口号,而是有着对人格的尊重和关怀。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单元的人,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崇高的、不能被忽视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自由、自律和平等思想的出发点。同时应该看到康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看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当中的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