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哲学的科学内涵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3)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 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1)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 (2)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单选)(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一元论和二元论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1) 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阶级的出现,脑力3 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2)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 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2)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性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内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根本特征).(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理论贡献)4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直接理论来源马哲创立的意义(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③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内容特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5 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凶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波普)等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 、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 “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恩格斯唯物辩证法)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6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①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
②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7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错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他的实物性错)近代唯物论未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物质18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7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观点)(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