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90317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项选择题(共 20 题,共 20.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具有客观性 B 是否具有强制性 C 是否具有稳定性 D 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因此,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 D。2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

2、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A 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B 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 C 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D 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是对历史必然性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作为历史的反映与历史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因此CD 选项错误,A 选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正确

3、答案是 B。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个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4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

4、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 BCD 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 A。5 放在水

5、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 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 C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 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假象。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作为一种现象当然也表现事物的本质,是从事物的反面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曲的,这就是一种假象,水中的筷子实质上是直的。因此,D 为正确答案。亲眼所见的并不一定是对

6、客观事物事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放映,A 选项错误;B 选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完全否定了感性的重要作用,也是错误的;C 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是并不符合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6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D 唯物主义决定论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必然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原因都引起一定结果,任何结果都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原因之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

7、因。如果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就会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形而上学决定论”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唯物主义决定论”是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将原因和结果当成一个东西。因此 BCD 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A 选项是正确答案。7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8、B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 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 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

9、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正确答案为 C。8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D 质量互变规律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

10、线式前进而是曲折式上升的。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过程,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 B。9 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A 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 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 C 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 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ABD 三个选项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

11、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10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D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存在的度。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既不能看其变化“是否显著激烈”,也不能看其变化“是否迅速明显”,更不能看“是否引起事物变化”,ABC 选项错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

12、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1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 D 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量变。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量变具有连

13、续性、平稳性等特征。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选项 AB 本身表述无误,但是不符合题意。选项 D 是错误观点,

14、事物排列方式的改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12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题干是中国古代诡辩论的典型代表公孙龙的一句话。公孙龙证明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有颜色而没有形状,所以白马不是马。很明显公孙龙这句话在哲学上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联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5、 B。13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 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题干可知,“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都表现为一种对立,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诉我们“安、存、治”会向“危、亡、乱”转化。根据题意我们可知本题是讲矛盾同一性关系中的转化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 A。选项 B 讲的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并不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故不选。选项CD 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4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