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4667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名校模考诗词鉴赏经典试题回顾(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上 太 行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 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答案(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 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 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 (2 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5.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2、。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1)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1 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 分)( 2) “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 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

3、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 分) 。(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 分) ;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 ( 1 分) 。前三句蓄势 (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句点破, 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 分)6.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

4、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家 ”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7.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 , 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 , 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 , 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 , 满林啼络纬。【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

5、特点,与诗境不合。(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8.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答:(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答:答案(1)暮天,枫叶 (霜叶 ),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 )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 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

6、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 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 / 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9.泊江州陶 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

7、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 ,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 分) “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1 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 分)(2)运用典故。 (1 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 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 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

8、云霄。(2 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 分)10.江 上董 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辈数尺沙迫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 答:答案(1)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2)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2009 年 10 月更新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