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471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4075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练习471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471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471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471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练习471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练习471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清平乐张炎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候蛩:蟋蟀。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1词的上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分) 2古人认为下阕中的“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是此词的 “ 词眼 ” ,你是否认同?请作解说。 (4 分) 参考答案1. ( 2 分) 勾勒 了一幅秋江冷月图,营造出一种凄清淡远的意境。【两点各 1 分:前者只要回答出“ 秋、江、月 ” 中的两点,即可得分,

2、后者把握住“ 凄清 ” 的基调即可得分。 】2.(4 分)认同此说。 从全词看, 它点出了词人之所以满目凄景满怀愁苦的原由“ 夜夜关情 ” ,又借 “ 庾信之事 ” 含蓄表达了自己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并引出结句 “ 梧桐孤叶 ” 的人生沧桑之感。【 共 4 分:“ 夜夜关情 ”“庾信之事 ” 两个要点,答1 点 1 分, 2 点 3 分;答出第三个要点“ 梧桐孤叶 ” ,1 分。】参考译文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赏析:清平乐 候蛩凄断是宋

3、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词上片写秋意,候蛩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 秋晓图 ” 。 下片写情,道出无限 “ 秋愁 ” ,最后一句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盖世佳句。词选景巧妙,言情深远,笔调精练、含蓄,风韵幽雅独特,意境清空淡远,情感真切感人。上片 “ 候蛩 ” 四句写出秋意: 候蛩(即蟋蟀) 的哀鸣, 西风 的衰飒, 秋月的清冷, 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 秋晓图 ”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 共鸣 ” 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

4、厚的功力。下片 “ 暗教 ” 四句,道出无限“ 秋愁 ” :“ 兰成 ” ,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 梧叶 ” ,梧桐 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有“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把 “ 秋雨梧桐 ” 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晚唐词人“ 温庭筠 ”又有 “ 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更漏子) ,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 一枝 ” ,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

5、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 梧叶秋声 ”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 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 秋词 ”可以与宋玉的九辩 、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6、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答案: (1)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 分,能简要说明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阙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2)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 分,能简析表

7、现的,给3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上阕的 “凄冷”、 “无雁影” 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寂静”、“孤灯”、 “酒醒”、 “夜永”看到诗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三 .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解析 : 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鲜活生动 , 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 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 , 到了傍晚

8、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 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 , 化静为动。答案: 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 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 恰遇“细草摇头”, 运用拟人手法 , 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 化静为动 , 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基调活泼有趣 , 语言清新明快, 写的是热 , 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四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

9、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 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 分)【参考答案】 (1) 和风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承上启下(3) 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解题思路】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 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