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608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4074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练习608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练习608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练习608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练习608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练习608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练习608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练习608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 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 _ 解析: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清新自然、恬淡幽静的乡村景 象。从描写的明丽的自然景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表达了对大自 然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答案: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 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 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

2、然风光的热爱, 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 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可从写景上的炼字、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炼字就要抓住“衔”“浸”等,修辞有拟人等。答案: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而美丽,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 “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比拟。“山衔落日” ,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

3、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二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 待新雷第一声”? 答:(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1)答案: “觉春生” “安排著” “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 和“千红万紫”。 解析: “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 备好了。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

4、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地 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 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 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 是近代诗歌的先驱。 这首诗以“新雷” 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 比喻社会变革, 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 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 多取材于社会现实, 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写 离别京都的心情, 以落花为比喻,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京都的依恋和对 国事的关切。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莲子 ( 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

5、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要点 ) “莲”谐音“怜”, 有表示爱恋之意。( 要点 )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 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要点 ) 四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6 分)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 分)答案“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6、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 林、月下青松

7、、水中碧莲, (步骤一)全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氛 围。 (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对秋日山水的喜爱之情。(步骤三)学生总结答题思路;第一步:紧扣意象,描绘画面内容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意境 第三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六、是杜甫的诗作倦夜 ,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 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 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 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 :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答 :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答:1、表面上看,

8、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 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 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 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 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 使诗歌情景皆活。 3、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 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 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 寒心,所以

9、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 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 为一。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在语言方面具有什么特点?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的题目。第(1)题考查表现手法,且限定这诗歌的前两句。 前两句都是写景, 前一句中, 我们抓住“关山” “客子路”这两个特定的意象,就能明白写的是哀景,而后一句中,我们抓住“花”“柳” “帝王城”这几个意象,就知道写的是乐

10、景,最后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第(2)题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第( 3)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联系相关的语言特色方面的术语,很容易确定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答案: (1)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 (对比)的表现手法。 首句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

11、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备显深沉。(2)“相顾怜无声” 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 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 “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3)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 “无穷” “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参考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