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257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40740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练习257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257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257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练习257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练习257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练习257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 情味” ,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高考答案】 (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2)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答案评析】本题很考水平,高考答案也是准确的。春衫已试单,桃花已飞尽,野梅结出酸果,夜有蛙声,可见天气变暖,已是春深夏浅的时节了。而东风十日寒,春衫只是 “ 试” 单,可见时有回寒,天气尚未完全暖和起来。钱钟书说: “ 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宋诗选注)第二个小题,要

2、明确所谓“ 情味” ,并非什么明确的情感。如果以为本诗是以“ 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就是过度延伸的误解。关于本诗“ 情味” ,应看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的感觉是饱满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桃花飞尽的视觉感受,有野梅酸的味觉感受,有蛙声歇的听觉感受,有东风寒的触觉感受。其次,进一步说,这种特别丰富多样的感受,恰好表现了“ 游子” 敏感丰富的心理,他对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体察得特别细腻入微。第三,整个感受的变化方向,不是从“ 寒” 到“ 暖” ,而是从 “ 暖” 到“ 寒” ,以“ 寒” 为感觉的终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温暖的感受,最终又回复到寒冷的感觉上。这样,“ 游子”

3、孤单冷落的心态,就曲折地暗示出来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 题。( 11 分)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注 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1、本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5 分)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事哲理,请简述。(6 分)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示例 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

4、力终究不可遏制。示例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11 分)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 加伤感的境况。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 的生活。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

5、迎合 流俗。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 举止加以刻画。(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 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4 分)【答案解析】D 诗人刻画贫女

6、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 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 处的苦痛。答案: A D评分建议: 4 分。每答对一个得2 分;每多答一个倒扣2 分,扣至 0 分为止。答案示例: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 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 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 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 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 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

7、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评分建议: 4 分。有观点, 1 分;结合诗句作恰当的分析,3 分。四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 分) 黄钟人月圆 倪瓒注 伤心莫问前朝事, 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 残照花开。怅然孤啸, 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 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 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他 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 分) 答:_ _ (2)这首元曲的 “ 诗眼 ” 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

8、 分) 答:_ _ 答案: (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 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布满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 “ 诗眼” 是“ 伤心” 。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引发 伤心之情。 次句“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 残照花开 ” 通过景物描写, 渲染凄凉之情。 下片“ 怅然孤啸 ” 再次直抒胸臆,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此曲是作者重登绍光越王台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 内的“ 越地” ,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到这 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国的悲痛情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 登 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 能抑制。这首小令, 开篇即已忧思满腹、 感慨万千。 从勾践卧薪尝胆, 夫差昏庸亡国, 直至赵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 析,以及当朝 (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 鹧鸪啼处,东 风草绿,残照花开 ” ,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 怅然孤啸 ” , 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 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依旧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