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6378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本文分三个层次对社会科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从 “ 基础” 概念谈起 , 在与数学墓础研究的比较中引申出社会科学基础的根本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三个墓本特点。二是通过分析社会科学墓袖研究中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而引起的一系列悖论 , 讨论了 “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 提出了以“ 层次论” 取代“ 二元对立” 。三是讨论了现代社会科学之所以可能形成独立墓础的理由和条件, 提出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 定性与定长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 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本文认为 , 以这三大方法为“支柱” 有可能建立“现

2、代社会科学基础学”。作者萦天魁 , 1 94 3年生, 哲学博士 , 中国杜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川研究员。发展社会科学 , 可以并且应该从许多方面着手, 例如 , 引进新的方法 , 注重社会调查 , 制定科研规划 , 等等。 但是, 如果社会科学的基础问题不解决, 上述努力将何以为据 ?现代社会科学正在发生深刻的方法论变革, 这种变革将何以定向 ?当前,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是一个热门话题, 似乎实现这种结合 ( 或统一)仅仅是具体方法的问题。 然而, 如果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主观的、 个别的 , 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社会科学是靠体验和理解, 不靠实证的描述和说明,

3、 那末, 何以能够证明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将有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 “ 社会世界”是“ 人的世界” , 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否就是“人文研究”? 如果社会科学的任务只在于对主观意义作价值判断, 它的职能只是提供“意见” , 制造舆论 , 而不是得出可以检验的科学结论; 关于社会的研究只能见仁见智, 不可能有共同的规范 , 那末社会科学将何以名之为“科学” ? “ 社会科学基础” 研究将试图对诸如此类的涉及社会科学的本性和根基的问题作出回答。为此, 本文拟讨论几个基本概念。一、关于“基础”一门科学的基础 , 也就是这门科学立身的根据。 尽管科学家们平常并不总是很关心“ 基础” 问题, 但它却或者潜在地

4、 (在常规时期 ) 或者显在地 ( 在危机或革命时期 ) 制约着这门科学的发展。 这表明 , “ 基础” 对任何一门科学来说都具有根本性。以数学为例。这门向来以绝对严格和精密著称的科学, 其基础自然应该是稳固可靠的。不料, 从19 世纪末到本世纪 30 年代, 由于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出现了一系列悖论, 涉及像集合、属于、无穷这些最基本的概念, 数学大厦面临着动摇的危险。悖论的根源在于无穷, 只要承认无穷 , 就会陷入自相矛盾 , 而数学又少不了无穷。 如果在不违反逻辑规则的情况下( 在某一理论体系中) 能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或其等价式 ) , 那末数学还谈得上什么严格可靠性 ? 这

5、就迫使当时的大数学家们都关心和卷入了关于数学基础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现代数学的繁荣和发展, 导致了许多分支学科例如抽象代数学、拓扑学、泛函分析和测度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也有它的 “ 基础” 问题, 其根本性并不亚于数学。 可以说 , 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摆脱过基础问题的困扰。只是社会科学的基础问题 , 似乎还没有像数学基础那样以清晰准确的形式表述出来, 所进行的讨论也只是各抒己见, 论题和概念不够集中和统一。 正因为此 , 它比数学纂础问题更难解决。 展开社会科学基础问题的讨论, 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基础的根本性上来, 由此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 应该说是合理的预期。“ 基础” 还具有历

6、史性。仍以数学为例 ( 其他科学例如物理学也有类似情况)。上述关于集合论悖论的讨论, 在数学史上称为第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 世纪, 它是由无理数的发现 ( 希帕索斯悖 i 仑) 引起的。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发生是由于整个微积分理论最初是建立在含混不清的无穷小概念上, 缺乏牢固的基础。为微积分寻求稳固基础的努力, 导致了极限理论的创立 , 问题才算得到解决。第三次数学危机是前两次危机的深化和发展。一般地说 , 一门科学的基础问题会随着该门科学的发展而改变形式。该门科学的发展阶段不同 , 基础问题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同。这就是“基础” 的历史性。还应指出 , “ 基础” 概念具有相对性。

7、就数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来说, 称“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 就数学内部来说 , 称“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 ; 就集合论本身来说 , 它的一系列悖论表现了 “ 数学基础中的矛盾” ; 而对这些悖论来说 , 恐怕数学哲学中的一些问题( 数学的本性 , 数学与逻辑的关系等) 更具根本性。鉴于“ 基础” 概念的相对性 , 我们采取比较“ 超脱” 的办法 , 给出“ 基础” 概念的抽象规定 : “ 基础” 是一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根据。但对这一抽象规定加以具体理解时可以有所侧重。“ 基础” 可以是该门科学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 如数学中的集合论 ) , 也可以是该门科学外部的学问( 如数学哲学

8、 )。我们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凡构成该门科学之为科学的根据的, 皆为该门科学的基础。“ 社会科学基础” 的相对性 , 一般可区分为三个层次 : 最上面一层为哲学层次 , 中间一层是社会科学基础学, 下面一层是具体科学中的一般理论( 法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 ) 。中间一层构成哲学和具体科学的中介。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 对社会的研究何以成为一门科学? 如何提高社会科学的 “ 科学性” ? 或者说 , 在何种基础之上 , 对社会的研究才能成为严格的科学 ? 显然, 这一层次的研究将构成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预设, 将为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过程的规范化、确定社

9、会科学的结构和功能、 实施对社会科学的科学管理和总体规划提供理论根据。二、关于“社会科学基础”“ 社会科学基础” 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 但不管有多少歧见 , 肯定 “ 社会科学墓础”的根本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料无争议吧 ? 我们就从这一共识出发来讨论这个概念。对社会科学来说 , “ 基础” 的根本性表现柯在呢 ?第一,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 , 虽然多次发生过基础性的危机或革命, 但总是承认它们是有 “ 基础” 的, 问题只在于 . 基础” 应该是什么。换言之 , 它们之为科学已经不成为问题。康德早就承认 : 数学和自然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 “ 是否可能” 的问题 , 而是“ 如何可能

10、” 的问题。但是, 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伴随着“ 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是否可能”的疑问。就是说 , 社会科学基础的存在可能性至今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例如 , 1 9 87 年D 波特等编社会和社会科学导论中就有题为关于社会的研究是一门科学吗? 的专文 , 文中提出的正是“是否可能” 的问题。社会科学基础的存在可能性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 其根源一是对“ 科学” 概念的理解 , 二是对“社会何以为社会”的不同回答。这里不想卷入科学哲学界那场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争论, 我们只想指出 , 近代以来, “ 科学” 概念是以自然科学为典型来规定其涵义的。所以, 所谓“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

11、其实是问 : 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 , 社会科学是否够得上是一门科学 ? 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吗? 能够具有自然科学一般规律那样的普适性吗? D 波特等偏社会和社会科学导论, 你软和亨利、督特核特与保罗等出版社联合出版 ,1 佣7 年。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最终转化为实用技术吗? 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来规范社会科学, 这是“ 科学主义”的主张。 20 世纪, 逻辑实证主义把这种主张推向了极端。1929年, 由H汉恩、O 纽拉特、R 卡尔纳普起草的维也纳学派宣言中, 就提出要把“社会科学基础”建立在可以“直接感知”和确证的经验事实之上。此后, 他们提出以所谓 “ 物理主义” 即以物理学

12、为基础来统一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 纽拉特在其专著社会科学的基础 中贯彻了这一主张。但它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却受到社会科学家们的普遍怀疑。JS密尔虽已划分了两类科学 : 自然科学和伦理科学 ( moral sciences 指精神性行为的科学 ), 但他认为 , 伦理科学只有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 才可能是成功的。此后, 德国的一批思想家起而反对密尔所代表的分析的、实证主义的主张 ,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 精神世界 ) 不同于自然现象 , 因而社会科学也不能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W 狄尔泰认为 , 与自然世界迥然不同的是 “ 精神的世界 , 或 “ 意义的世界” , 把握“ 意义” 的方法是

13、理解的方法 , 他称这样的科学为 “ 精神科学” 。W 文德尔班区分了“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 , 相应地 , 他把科学区分为“规律科学” 和 “ 事件科学” , 前者是“ 制定法则的” , 后者是“ 描述特征的” , 前者是自然科学 , 后者是与之对立的“历史科学”【2】。H 李凯尔特进一步论证了自然科学是研究普遍的东西的, 运用的是“ 普遍化的方法” , 社会历史科学是研究个别的东西的, 运用的是“个别化的方法” , 他称后者为“文化科学” 。我们要问的是 : “ 社会世界”能否被归结为“精神世界”、“ 价值世界” 、 “ 文化世界? 如果不能 , 何以证明社会科学必须接受 “ 人文研究

14、”的方法 ? 换言之 , 何以证明社会科学必须以“人文研究”为基础? 通常, 把以“人文研究”为基准来规范社会科学的主张称为社会科学中的人文主义。迄今为止 ,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 构成了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根本问题, 而这种对立又是以一系列悖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 ) 在本体论的意义上 , 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命题 : 社会过程是客观的 , 社会过程是主观的 ( 不仅有人的意识参与 , 而且人的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之下的) 。自从 G.B. 维科提出社会历史有客观规律的夭才思想以来, 围绕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问题展开了延绵至今的争论。如果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指的不仅是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甚至

15、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 指的是它作为一种纯粹自然的必然性 , 不仅在冥冥中支配世界, 而且役使着人类 , 那末 , 就很容易并且曾经一再地导向宿命论。 线统一科学的国际百科全书 第1 一2 卷,1 94 4 年, 芝加哥大学英文版。 参见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 商务印书馆 19 82 年版。 H 李凯尔特 :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商务印书馆 198 6 年版。傅立叶看到了 “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运动体系上具有同一性” , 因而希望用精确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规律, 他提出了“情欲引力论” , 认为“ 情欲引力的规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由牛顿和莱布尼茨所阐明的物质引力规律” 。其

16、实, 傅立叶所谓关于社会规律的 “精确科学” , 只是建立在对 “物质、有机体、动物、社会四种运动的类比”上。靠这种简单的类比 , 只能把社会运动的根源归结为“ 情欲” , 并不能精确地论证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 但是,社会规律又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而且只有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起作用。这样又只好用人的意识和目的去说明社会历史。因此, 从本体论意义上看 , 所谓社会科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的根源, 就在于或者把 “ 社会世界” 归结为“自然世界” , 或者把“社会世界”归结为“精神世界”。( 2 )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 , 同样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命题: 社会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 因而存在着“ 价值中立性” 的判断 ; 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 不存在“ 价值中立性”的判断。在自然科学中 , 尽管价值观念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但却很少影响到科学概念、定理本身的内容, 在这里必须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