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4526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唐宋悼亡诗的文献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献综述学生: XXX ,XXXX 指导教师: XXXX 老师, XXXX 悼亡诗是诗歌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晋代潘岳的三首 悼亡诗之后, “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 悼亡作品中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悼亡诗中所蕴含的主题, 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把握作者借由作品所表达出的浓厚感情。本次论文的题目是“论唐宋悼亡诗”,需要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诗人所写的内容梳理悼亡诗发展框架, 以及研究不同诗人的悼亡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经笔者整理发现, 关于悼亡诗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大方向:一、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分期研究(一)先秦两汉时期先秦时期的悼亡诗作品非常少

2、, 两汉时期则仅仅只有一首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 。庄伟民在 悼亡诗浅论中指出诗经里有三首悼亡诗,分别是邶风中的绿衣 、 唐风中的葛生 、 小雅中的蓼我 。他在该文中分段分析了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绿衣中的鳏夫睹物思人,由绿衣引发他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对昔日情感的缅怀;从葛生的内容和歌者的口吻看,显然是一首寡妇慰悼亡夫之歌1; 蓼我则是悼亡父母双亡的悲歌。这三首悼亡诗总体以叙事和抒情为主,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写人的表达手法。叠字叠句和四言体制是 诗经在形式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庄伟民强调这三首悼亡诗也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并且在这三首诗中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也体现了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 这一时期的悼亡诗

3、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如葛生中:“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作品中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带来了强烈的共鸣,使后人能沉浸在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思之中。(二)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悼亡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文人潘岳开悼亡诗之先河。 因为他的诗, 导致后世把悼亡诗也限制在了悼念妻子的范畴,成了伤悼亡妻的专称。潘岳的悼亡诗,和他的其它诗一样,很讲究语词之工,诗中偶句之多,是西晋以前的诗里少见的2,如: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在从潘岳 看潘岳其人一文中,作者指出他所写的悼

4、亡诗三首是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皆为五言古诗,有一定的词藻修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文中通过对比这三首 悼亡诗 发现它们都是由具体事物而引发的今昔死生之间的对比, 情感描写格外细致, 更加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及与亡妻之间深厚感情。当时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潘岳却为悼念亡妻而写下字里行间含有浓浓情意的诗句,这种写他人所不敢写的行为更能够体现他对妻子的哀思不舍。这一时期悼亡诗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潘岳身上,以他的作品为例, 通过对比之前的悼亡作品, 从而得出本时期悼亡作品的特点。在肖立生和周小喜的 潘岳悼亡诗初探一文中,作者通过回顾潘岳之前的悼亡诗,得出文辞不事修饰、感情自然流

5、露的结论; 再研究潘岳的悼亡诗发现他的作品继承先代作品感情真挚自然的特点, 并且在词藻上有了一定的修饰,充实了悼亡诗的内容与思想,为悼亡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潘岳作为悼亡诗的开创者, 他的作品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三)隋唐五代宋时期隋唐五代宋时期是悼亡诗的繁荣阶段,涌现了大批名家名作, 如苏轼、陆游、元稹、李清照等。同样是在庄伟民的悼亡诗浅论中发现这一时期的悼亡诗脱出了五言古诗的范畴, 出现了五言七言近体诗和词, 此阶段的悼亡诗强调死亡给人带来的绝望凄凉与无尽的哀思,通过种种意象的表达, 更深入的描绘出诗人孤寂悲凉的身影。经历了几代人的推陈出新, 唐宋悼亡诗在形式上日趋完美, 将出色的艺

6、术表现手法与奇妙的想象相结合, 营造出感人心脾的氛围。 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来追思亡妻, 借由平平淡淡的琐碎小事来表达夫妻间深厚的感情。这个阶段还有有一部分悼亡作品借助梦境表达,如元稹的江陵三梦、韦应物的伤逝和苏轼的江城子 ,作者借梦传情,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来表达内心的苦寂,字里行间之中蕴含着超脱生死、超脱时空的情愫。庄伟民指出唐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描写夫妻之间的深情,而这一时期的悼亡作品中加入了对妻子的赞美, 并且加入了新的成分。 陆游的部分悼亡作品中出现反对封建礼教的成分, 这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 而李清照是将国破家亡与爱侣病逝这两种极端痛苦的感情相互交织出现在她的作品中,令人

7、扼腕叹息。(四)元明清时期元代诗歌成就不高,明清两代略有回升。尚永亮在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一文中指出本时期悼亡诗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清代的纳兰性德,他为亡妻创作了五十多首词,他的悼亡诗的突出特点是情感真挚自然,作品中有着深切的凄婉之情。纳兰性德自身的性格气质再加上独特的个人遭遇,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魅力。尚永亮在文中还点出了本时期悼亡诗的显著特点:作品多、作者成分复杂和悼亡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在这一阶段悼亡诗的数量多,但精品少, 使得此阶段悼亡诗的艺术成就不高。 在顾炎武的悼亡作品里, 他将悼念亡者之情与自身的爱国情怀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的本阶段悼亡诗的思想内容,为悼亡诗的

8、发展作出了贡献。二、针对唐宋悼亡诗名家研究(一)韦应物韦应物是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诗人,他所写的悼亡诗作品有二十几首,有其独特的特点。从诗人的悼亡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由悲痛万分渐渐到追忆缅怀的过程,并且作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作品中充斥一种浓浓的伤感情怀。 谢卫平和张笑笑在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中提到韦应物在他的悼亡作品中塑造了比较具体的妻子形象,重点心灵相融的描写。 韦应物不仅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来体现夫妻之间甘苦与共的情怀,并且还描写了儿女对母亲的哀思来丰满妻子的慈母形象。代伟在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中指出,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方面的内容; 艺术特色则体现在意象的

9、选择、时序的变化和语言的自然平淡。韦应物的悼亡作品从季节、时令、天气等多角度书写,通过结合当时的环境,情景相融,抒发自己的伤悼之情,表现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悲痛于妻子的亡逝。他的悼亡作品上承潘岳, 下启苏轼, 有着独特的思想价值, 对后世悼亡诗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元稹元稹是继潘岳之后又一个大力写作悼亡诗的诗人,在发妻韦氏去世之后, 他写下了大量的悼亡作品来纪念妻子,现存作品有三十三篇,将悼亡诗推上高峰。苏勇强在论元稹悼亡诗悲情之起源中通过时代背景、 个人遭遇及佛教精神影响等方面来展示元稹独有的真实情感,剖析他对亡妻悲情的由来。 徐乐军在 “爱”与“死”的纠结与升华对元稹言情诗的结构与认识一

10、文中指出元稹的悼亡诗可分为两类: 感怀旧事与以景衬情。 他指出元稹的言情诗正是中唐诗风的体现。在一代风流千古绝调谈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及地位一文中,作者卞良君提出 遣悲怀 三首是元稹最著名的代表作,此三首作品有着浓郁的悲哀之情,对于生死幻灭的无力感贯穿始终,令读者动容。周燕的伉俪之悲论元稹悼亡诗之悲情 一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第一,元稹的悼亡诗从小事入手,通过描绘有感染力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追忆妻子在世时的清贫生活,哀痛于妻子故去之后自身的富贵,表达诗人对生死之隔的悲痛怅惘,通过今昔的对比, 用反复的渲染来表达作者的伉俪之悲;第三,诗人擅长于营造悲痛气氛,采用虚实相生、借梦言情的手

11、法,元稹的悼亡诗以感梦为例,采用大量的梦境描写,塑造一种似梦非梦的氛围来表达思念, 诗人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表现生死之间的不可相交, 只能寄情与梦的悲凉; 第四,元稹善于运用自己的生与妻子的死作比较,使他的作品中的凄凉成倍增加。(三)李商隐蔡燕在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一文中提出李商隐悼亡诗的创作主体是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追悔。 李平权在悼与自悼的悲情哀歌李商隐的几首悼亡诗探析一文通过对李商隐几首悼亡诗的具体分析, 揭示其悼亡诗所具有艺术独创性,诗中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感情基调与朦胧的意境, 并在悼亡之情中加入对自身的感慨,不仅是在悼妻, 而且悼己,并且简要分

12、析说明了李商隐对前代悼亡诗的继承与对后代北宋悼亡词的影响。 李商隐悼亡诗叙议一文中,作者沈文凡和彭伟结合李商隐的个人气质与人生历程更加详细的分析了李商隐的自悼情怀和身世之感。李聪亮在“以无涯之情爱,悼不驻之光阴”元稹和李商隐悼亡诗之比较一文中通过对比元稹的李商隐不同的人生经历、婚姻状况与个人气质等方面的不同,研究李商隐悼亡诗的特点。 李商隐始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注重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不同于潘岳、元稹等人,将作品当作贵族身份的象征,他作为下层文人, 反对将女性看作商品, 他的作品比起前代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李商隐借复杂莫名的情绪写作, 塑造凄婉的气氛, 他并未着力于夫妻之间具体事例的追忆描

13、写, 而是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通过一幅幅幻境描写, 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他的写作手法隐晦含蓄, 用凄婉的笔调描绘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有别于元稹的直抒胸臆, 李商隐通过比喻、 象征等一系列手法曲折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悲苦忧愁与情思绵绵,展现了一种委婉凄切的美。李商隐的悼亡诗如同雾里看花, 他用自身的情感波动统领全诗, 在苏轼和纳兰性德的作品中依然可以发现他的影响。(四)李煜孙江南在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李煜的诗作,揭示他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深化读者对李煜的认识。 文中指出李煜现存诗作十八篇,悼亡诗占九篇, 他的悼亡作品中很大篇幅都是既悼亡妻又悼亡儿,表现妻儿相继离去,只

14、余自身的痛苦,如挽辞 。李煜的写作特点从他的悼亡作品中亦可以体现,这些作品语句自然真挚, 不加修饰的将自己最真实的心痛完全书写在作品之中,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肝肠寸断的形象。 他敏锐的捕捉到周遭事物环境的变化,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细节上的思念一览无遗。 李煜的悼亡诗关于景物的描写颇多,构建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种种写作手法无一不将作者形销骨立的形象描写得更加具体。(五)梅尧臣陶广学和卢瑞彬在 梅氏悼亡诗的平淡遂美及其伦理文化意义一文中指出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他的悼亡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平淡中见真情。文中指出梅诗之所以深受研究者重视,是由于诗中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

15、在平凡中见真情,能更好的洞察生活化家庭化的宋代文化。梅诗选取了不同的意象加上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在作品中大幅赞美亡妻,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讲述自己在妻子去世之后的痛苦与孤独,来表达对妻子的强烈思念。 梅尧臣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悼念亡妻的方式就是睹物思人和梦中相见。 妻子留下的物品表明佳人已然故去,只留下无生命的物品时时触动诗人的感情; 在梦中追忆与妻子的美好往事, 醒来之后心中更觉悲凉,生死两隔令诗人泪湿枕襟。 梅尧臣选择从生活题材入手, 为后人开辟了新的写作道路。(六)苏轼论宋代悼亡词 中,作者何尊沛根据悼亡对象的不同,将两宋悼亡词分类,苏轼的江城子就是“悼妻”中的名篇佳作

16、之一。诗人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寄托哀思,描写梦中相逢,醒来之后的“惟有泪千行”,令读者感同身受。诗人无奈于时光流逝,亡妻的时间永恒在最美的时刻,而自己却是“尘满面,鬓如霜” ,这种生与死的对比为诗人更添哀愁。在苏轼的悼亡作品中爱情是不死的,他不像前人拘泥于生者单向的表达思念,在他笔下亡者是真实如生的, 夫妻之间的感情跨越生死,死亡也无法阻止双方感情的付出,达到了真爱永恒的效果。周丽云和韩晓云的那一场宋朝的人鬼情未了再读东坡词兼议悼亡诗与词 一文中将悼亡诗分两类: 一类是元稹等人的诗作, 它们描绘了因死亡而感受到的震撼; 另一类是苏轼与纳兰性德等人的作品, 他们的词深沉隽永,讲述死亡也带不去的爱情。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却将悼亡词写得缠绵凄美,在他的作品里,爱情得到了永生,即使阴阳两隔,却依然爱得真切,生死不渝。诗人将刻骨铭心的伤悼之情与仕途坎坷、人生感慨交织在一起, 深化了悼亡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