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414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一、书以尚道书法的美学境界1.图龙写瑞,龙的图腾文明;探赜索奥,道的景仰艺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龙的图腾,迄今 仍以龙作为民族象征。东方巨龙借代东方文明古国,龙的传人借代炎黄子孙。以龙象征腾飞,兴云播雨,上天入海;象征祥瑞,喜乐康泰,吉祥如意;象征民族进步和幸福;千百年来,这种龙的图腾,龙的象征,龙的精神,便与人们有着不解之缘,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帝王天子谓真龙天子,臣民亦名龙子龙孙,观念中吉祥如龙,威猛如龙,腾达如龙,俊杰如龙,生活中雕龙绘龙饰龙,文化生活中,龙的成分一至于此。古代,上至帝王祭庙封禅礼神,下至平民的卜卦祈福祭祖,在极大程度上, 文字不能说不是一种祭品,与神灵

2、之祭书不可谓不虔诚,诚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 ,充满了敬畏、感恩和祈愿。龙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龙是万能之神的象征。龙的图腾是东土子民对其神灵的原始膜拜。这种膜拜逐渐艺术化。艺术源于生活, “夫书肇于自然” (蔡邕九势 ) ,龙的传人便衍生龙形之书。于是,书法无论其实用功能还是审美功便有了其图腾的初衷。甲金篆籀草的形体线条颇多龙形的象形意味, 便是佐证。 又如: “一, 龙书, 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四十五,,蛇书,鲁人唐终,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唐韦续 五十六种书 ) 。 “文也者,其道焕焉”。不过此时的道含有极大的客观唯心色彩,外化而为龙蛇身形之书

3、。龙岂易得而见乎?以龙蛇身,易之以蛇可矣。故历代多以龙蛇之象论书:“蜿蜒轩翥,虬龙盘游 , 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 ,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龙蛇之芬, 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 虫蛇虬, 或往或还 , 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 张设牙距 , 状如龙蛇之透水 , 似虬龙之蜿蜒 , 疾若惊蛇之失道 , 泽蛟之相绞 , 宛转而起蟠龙 , 龙跃天门 , 奔蛇走虺势入座,右军如龙, 北海如象 , 字成每畏龙蛇走 , 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 ,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 , ”。随着历史的进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舒张,书法艺术进而人格化与道化,由对神的膜拜衍化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及其真谛“道” 的景仰与

4、追寻。 经孔夫子修订的易经乃是先圣超人智慧的结晶,后世的人生宝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因贰以济民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自然力的强盛, 宇宙的浩淼,万物之灵长的局限,地球人类文明不过宇宙的一个结,一个网点。人性

5、的困惑,人与宇宙的相生相克,人于道便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对道的求索便成为永恒, 东方人以其独有的智慧和文明方式来感悟道,这便是书法艺术一种龙的图腾艺术的延续与升华,一种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图腾,一种东方古老文化道的图腾艺术。这种艺术是痛苦的, 充满了人性的困惑;更是幸福的, 它象征着人性的不断超越。文字尽管经过隶变楷变的简化和书写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书体的大融汇大通变与草变,象形意味和再现性从形式上减弱了, 其本义却得以引伸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文字的书法艺术其表现性却又随之大大加强了“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远不经?, 是以大道行焉,后之能

6、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事实上,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都是表现(指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审美理想的憧憬,对主观心灵的抒发,它是创作者精神生命在艺术中的审美呈现)与再现 (指对以人为中心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审美描绘,它是现实的审美特征在艺术中的创造性显现)的有机统一过程,单纯的对主体的表现或单纯的对客体的再现都是不存在的。“作为艺术,书法当然也体现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其中,表现性是主导的方面”。书法艺术具有社会性,同其他艺术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根植于社会生活,“夫书肇于自然” 。这个“自然”乃是人化了的自然, 文字、书法发端于这个人类所在的社会,当然也包括表现人与自然之关系及人内在

7、的“精神美”。我们可以用“道” ( 易 :天道、地道、人道合而为一谓之“易”道),这一古老的东方哲学概念来涵蕴上述内容,那么,书法艺术的本质即为“书以载道”。那么,书法艺术是如何载道的呢?它以自身丰富的形象意境来涵情蕴道。“圣人作易,立象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书概 ) 。书法为书者在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附丽于文字形体的线条)作原始载体,通过形象思维来塑造审美意象(及其与审美情感交织而成的“意境”)的一种艺术流程,藉以表现其个性化的审美情感(美感),同时以美感作为抽象的第二层次的载体,表现被他“艺化”了的“道”。传世

8、的书法杰作中,其“艺”“情” “道”均体现了三者在极高层次上的完美契合。2.道法自然书法造化书道归一原大道成书道。“书当造乎自然, 立天定人,由人复天。 ” “观物以类情, 观我以通德, 是知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 (清刘熙载 书概 ) 。书作者将平时独特的生活积界中提炼出的生活美寓之于书,构成作品的形、象、意。诸如大家笔下的基本笔划线条,其生动美妙形象如自然之物象:“一,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附图,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乙,崩浪雷奔; 附图, 劲弩筋节”(卫夫人笔阵图 ) 。 “横则正, 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如春笋之抽寒谷”

9、(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又如“铁画银钩” , “银钩虿尾”。有着上述质的规定性(特质)的线条其共通之处在于:强劲,充满张力;活跃,充满动感;壮美,强大的震摄力。这种有着质感与形象性且象征着力与势的线条便与人们的情感有着相应的对应性,与人们的审美情感有着一种默契。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大师们善于师法自然,问道自然。怀素感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与“夏云多奇峰”;张旭悟于“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剑舞”;文与可感观“道上争蛇”;雷太简“听江水暴涨”, 又如: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壁坼与印印泥等笔法之妙无不来自于看似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目击道存,诚如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

10、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书法大家从中悟出了大道与书道。上述独特的生活体验都与大师们的情感构成了同构、 同律关系,创作中,自然形诸笔端,表现于具有不同书体其风格特征的规定性的书体, 使之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并与情感风格相对应“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拨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为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见 1)因此形成奇妙的审美形象,交织成审美意境,带来美感。3.书法的形式美中国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书之法)笔法:注重起笔、行笔与收笔、中

11、锋与侧锋、藏与露、顺与逆、提与按、转与折、方与圆、轻与重、疾与涩等,忌“八病” (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结构:讲究重心、共性与个性(因字立形)、长与短、大与小、小大与大小,高与低、正与奇、疏与密、断与连等。章法:气韵贯通与横向舒展、错落有致与整体和谐、知白与守黑等。不同书体, 不同书家对上述因素的辩证表现各异。历代大家对上述书之法作了经典总结:笔法如蔡邕九势 、卫夫人笔阵图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八诀与佚名永字八法等。结构法如智果心成颂、欧阳询三十六法 、颜真卿干禄字书 、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黄自元结构九十二法等。章法如孙过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郑板

12、桥独特的“六分半书”与“乱石铺路”、包世臣的“大、小九宫”与前人所谓“笔软却使三寸毫如带弓刀”以表现出力势与神采、黑有与白无等因素。这些书之法与无法、法与理、法与意、法与道、黑有与白无等、黑象的静与道象的动、书道与大道,无不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之道, 体现着载道和通道之境界及翰墨自身之道。作为书法表现语言的字形,具有上述“书之法”(质的规定性)的线条(字素),生动多变,它不同于宋体,美术体等书面印刷体的线条和构形的整齐划一与规范。书法线条是一种亦直亦曲的波状曲线蛇行线。正如 “蛇行线, 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 由于这种线条具有如此多的不同

13、转折,可以说(尽管它是一条线),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 因此,如不借助于我们的想象,或者不借助于某一个形体,它的全部多样性是不能仅靠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在纸上表现出来的, 这种类型的匀称的曲线 , 称为准确的蛇行线或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 “在一定的自然形式中表现着广泛而概括的社会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为形式美而形式美,这便是形式美的实质”。结合书法的民族文化土壤,及其涵情蕴道并具书之法的线条与墨象的形式美,宋代文同观“道上争蛇而悟草书笔法之妙”,以及黄庭坚线条的顿挫涩行、 挺拨纵横, 当为了悟线条质的规律。历代注重以龙蛇之象论名品,此理一也。书道之妙,由此可窥一斑。4.大道书法美学的文化内核“概括

14、地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在其本质的统一与现象的丰富相结合的形态上的把握与反映,二是这种反映既然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概括、加工和评价,所以作品必然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而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中,又可能相应地反映和集中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那么,书法作品的情感内容其本质是什么呢?情中之“道”也。“载物”是情感的功用, “载道”是情感的大境界。 “中国的文化,概括讲来,是对人与自然本质认识的文化。 如道家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的认识;儒家对人在生命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人伦之道的认识;佛禅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境界的认识等

15、等 , 中国的书法艺术, 正是表现自然生命之道的一门艺术,无论创作或是欣赏,无不以人的生命形式作参照,并以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里体现出生命境界为最高目标”。易道儒释多元互补、大道相道、 尚“道”的皈依。 这些古老的东方哲学(释家于两汉之际传入,而后与诸家东土化),体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大智慧;体现了东方人类的宇宙观、 人生观和思维方式,对大“道” 的尊崇, 对人性、 生命的关爱是其共通之处。它们在历史上交相辉映,相互渗透互补, 构成了我国传统民族思想文化大体系:它们扎根于东方古老大地,深入历史各阶层人士的肌肤神髓,浸淫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书法艺术这片沃土,

16、深受古老东方哲学的滋润;书法正是东方智慧哺育成的东方艺术奇葩“道之华”, “道”是书法艺术的乳汁。尚道体现着书法的艺术境界。诚如张怀言“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 ( 书断序) 。书之笔墨征象及其蕴含的法、理、情、意通于道,故能发挥文章更近于道。晋韵、唐法、 宋意、明恣与清态均为历代大家从不同方位达于书道与大道的各层面, 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道的认知参悟各异,人性因而千姿百态,书作因而异彩纷呈。二、言情载道书法的审美功能1.言情载道的自由性审美情感(美感)是以审美态度(暂时摆脱实用功利目的,观照客观事物的形态) 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形态进行观照所产生的体验。美感由于融合了真和善的内容,它也就不再只是对形式的审美感受,而是透入真、善的内容和审美观照。理智情感、道德情感统一于审美情感。当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客观事物互相感应,“神与物游” ,在书法作品的感性形式中体味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