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3513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篱出品:品读新散文作家之八:杨永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的切入方式与哲学命题杨永康散文印象杨永康可以说是新散文网站最受欢迎和关注的作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作品的点击率和回复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尚无人比拟; 二是其作品被网络作者(而非评论家)的评论人数之多,也是鲜见的,先后有张生全、星空、杨献平和采薇为其作品解读或撰评。杨永康能获此殊荣,是由其作品的优秀和人缘之好所决定的。网络大抵如此,有时不仅要作品好,更看重的是人缘。我经常看见一些作者的主贴下面是万众和好声,有的极尽浮夸之能事,似乎该作品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让人不禁唏嘘网络之浮躁及从众的不负责任的起哄心理。这种现象,我以为不正常,它对于一个成熟而又清醒的作者而言倒也无所谓

2、,但对于一个并不成熟却又缺乏自知之明的新手则百害而无一利,会误导终生的, 有时“捧杀”比“棒杀”更可怕。对杨永康的所有评论,我都没有看,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而是我怕被影响。我是一个极易为他人新鲜言论所影响和左右的人。但对一个署名 “乱麻”的跟贴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 “要解释杨永康散文,定要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他写作的姿态,对个性的分析。如果不做到位,不过是写出皮毛而已。一个成熟的作家,往往已经超越事件本身,他无疑已经是一个精神世界的统领,人物、事件,不过是道具而已。”应当说,“乱麻”先生所言不谬。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要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又谈何容易。夫妻如何,知己如何,更何况一个素昧平

3、生只靠对他的作品所传递信息的揣度的读者。我一向认为,一篇好的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当一个作者完成了他的一篇作品,那么这篇作品便脱离了母体具有了某种独立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初衷或主旨是否被确切、完整地表达,或者已经完全偏离了轨道,则显然不是作者所能准确地说出或清醒地把握了,它已经拱手相让给读者,正如一件艺术品陈列在展览会,注定要遭到阅读、阐释及表达。优秀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总是具有多义性和杂糅的味道,也许正是因为多义和杂糅,才吸引和激起读者解读和阐释的欲望。每个读者都有阅读权、阐释权和表达权,但由于个人阅历、经验及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不尽相同,导致阅读的千差万别乃至出现误读

4、、错读的结论自然无可避免,这也正应和了“诗无达诂”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常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阅读的差异性,才彰显了阅读的独立精神和更大程度地丰富、完善了作品的内在含义。一个优秀的读者,所要做的无非是,更客观、更独立地抵达作品所饱含的意义。真正“接触”或者说“进入”杨永康,是从他的多么好的一个下午开始。可以说,这篇文章包含或者说囊括了杨永康散文的所有品质:对现实持久而深入地关怀,努力抵达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事物,以及由此显现出的作者朴素的智慧的光芒。无论是低头踢石子的男孩,还是对着拖拉机的黑烟打喷嚏的贵妇人;无论是临街卖馒头的乡下大嫂,还是摆菜摊的脏兮兮的农民兄弟;

5、无论是路口两个青筋暴烈的吵架人,还是巷子里相互揭疤多年的夫妇, 这都是作者所面对的生活,虽琐碎、破败,甚至肮脏,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漠视和麻木,而是极敏感地加以捕捉和再现。显然,作者并没有停止在对生活(现象) 的简单罗列上,而是以智慧之笔挖掘出了隐藏在生活深处那些让人惊讶的事物“原谅多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忽略。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伤疤,不能让我们原谅不能让我们释然不能让我们宽恕, 我们为什么不轻易地将它忽略?忽略多好!”因此, 在那个洒满纯净细碎阳光的下午,我宽恕了那个低头踢石子的男孩的坏习惯和永远脏兮兮的农民兄弟,贵妇人宽恕了乡下拖拉机的黑烟与白烟,乡下大嫂宽恕了总偷偷摸摸想占她便

6、宜的人,一只愤怒的拳头宽恕了另一只同样愤怒的拳头, 实在不能宽恕的,那就忽略好了,有些忽略,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完美。作者的智慧于此自然而然地闪现出来了,让读者在不经意间眼前和心里都那么一亮,这就是朴素的智慧的力量。杨永康无疑是生活的关注和倾心者。他的写作没有当下流行(特别是一些副刊)的那种“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的毛病和症结。他的写作是实在的,有着生活化的基础,有着“大量经过了内心发现和精神省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这就使他的散文显得真实、深厚和耐咀嚼。但于写作而言, 显然, “关键的不是生活,而是进入生活的方式;生活不仅

7、是一些事情,一些现象,它应该是带着人性气息、存在品质和理想色彩的”。我们的写作,应当从此时此地的生活中出发,到达它的深处那些让人惊讶的事物。杨永康切入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有两种:其一,便是对真实的人性景象、人性生活的打捞和表达, 这集中体现在 谁偷了村里的玉米 、谁偷了兰州砂锅子陈文雄家的自鸣钟、千万别碰上伊万和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女人可以给一个少年带来多少恐惧与寂寞等四篇文章上。概括地讲,这四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对新中国那个特殊历史时代关于苦难和悲剧的记忆。这类题材说易写也易写,说难写也难写。易写在于,它们是集体记忆式的经验极端贫困的生活(饥饿)和对人性的极大扭曲,这类经验在所谓的“伤痕文学”和

8、“反思文学”中屡见不鲜,只需以时代代言人的身份哭诉和控告就行了。难写在于,如何化集体经验为个体经验,让读者知道“来自个人的、人性的事物在过去的时代是怎样走过来的,又将怎样走过去。”也就是说, 个人在那个时代没有缺席,人性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没有缺席。而杨永康正是选择了后者。他带着个人的记忆、心灵、敏感和梦想进入了那时那地的生活,正如谢有顺评价卡夫卡的一句话:“他用他人性的个人记忆,有效地区分了外部世界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不同, 为他那个时代保存了一个真实的个体与世界之间的抗争史。”这句话用在杨永康身上,我想同样具有一定的效用。这并不是有意夸大杨永康的写作,我的用意仍然在强调个人记忆、个体经验在杨

9、永康写作中的重要性。上述四篇文章,之所以虽是集体记忆式的经验却没有让我们似曾相识反而给人以鲜活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杨永康智慧地切入生活的方式他巧妙地选择了“玉米被偷”、 “自鸣钟被偷” 、 “躲伊万”和“头发乱蓬蓬的女人” 四个角度, 以“我” 这个少年的眼光和心灵,亲历了那个时代集体(村里) 和个体 (大头母亲及老师、伊万与二丫、头发乱蓬蓬的女人)的悲剧,把那个时代普遍的饥饿感和对人性的扭曲,以极其个人化的话语方式,呈现给了读者,让人思索并因经验的重新发现和唤起而隐隐作痛。阅读杨永康的作品,我还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玄秘。比如谁偷了村里的玉米的结尾,谁偷了兰州砂锅子陈文雄家的自鸣钟全篇笼罩

10、的气息, 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部分和谁无耻中的思辨色彩以及今夜谁与我一样忧伤、 兴奋了就跑 、 满世界找你 、 第三街呼喊第四街奔跑中的内心冲突与矛盾,等等。这些文章,曾让我第一遍读后不知所终,再三品味方晓其中玄机所谓玄秘,只是杨永康作品的表面现象,它的内里实际上隐含着大量的哲学命题, 因此读起来给人一种诡谲深邃的感觉。可以说,对生活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是杨永康切入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在谁偷了兰州砂锅子陈文雄家的自鸣钟中,作者写道:“老人逢人就打听一个叫陈文雄的,老人问遍了村里的每一个人,可没有一个能说上来陈文雄是谁。可老人找到了三十棵青青的枣树。老人说他找到陈文雄了,陈文雄还在啃枣树皮呢!”很显然

11、,自鸣钟所指向的陈文雄或者说陈文雄所指向的自鸣钟,在文章里是一种精神向度。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精神向度是迷失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部分 、 今夜谁与我一样忧伤、 满世界找你 、 第三街呼喊第四街奔跑等四篇文章,都以我的生活和人生体验,分别道出和阐释了生活或生命中暗藏的变与不变、物质与精神、丢失与寻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矛盾体。兴奋了就跑和谁无耻则充满着对生命虚无以及孤独感的形而上思考与困惑。应当说,生活本身就是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整个人生亦复如此。将生活或生命中那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内心冲突状态,真实、真切而又不无伤感、诗意地表达、呈现出来,同样显示了杨永康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驾驭生活和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切文字, 皆缘于内心。 这正如美国当代思想家罗洛 梅所说: “我的信念是寻求内在的真实”。我想, 这应当成为每个作家、艺术工作者都遵循的创作原则。以此打量和观照杨永康,应当说杨永康是个追求内在真实的作家。他的写作是人性的、细节的。他呈现给读者的,永远是内心敏感、孤独而又有种种矛盾冲突的一个非常真实的自我。他的文本也因情节化、戏剧化的捺入以及充满智慧的哲学意味,彰显了较为独特的个性,因而同时也具有了某种先锋的品质。注:出自谢有顺散文之悟以贾平凹为例;出自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2004-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