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211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顺河场镇中心学校 唐峰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

2、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能力目标:1 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

4、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选

5、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6、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

7、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8、。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 ,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

9、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 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

10、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 (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

11、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 1、2 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 “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

12、”的心情?(联系下文) 2、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 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 2:这里所说的“春天” ,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3、2)指名朗读课文(34 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 ,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 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 511 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 “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 2、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