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矩阵位移法,§10-1 概述 基本方法 ——力法、位移法 ——手算 杆件有限元法——矩阵位移法 ――电算 主要内容:离散化——单元分析刚度(物理)关系:杆端力——杆端位移集合——整体分析-几何条件-平衡条件 结构矩阵分析:——力法 ——位移法:简单,通用性强,应用广 矩阵位移法——基本原理与位移法相同 数学工具——矩阵运算,矩阵知识 1、矩阵:m×n个数aij 排成m行、n列的矩形阵列记作,方阵:,行矢量:,列矢量:,2、行列式:n阶方阵A相应的行列式D,记作,若D=0,A为奇异矩阵,3、矩阵运算 相等:Amn=Bmn,则aij=bij 加减:Cmn=Amn+Bmn,则cij=aij+bij 数乘:Cmn=k*Amn,则cij=k*aij 乘法:Cmn=Aml*Bln,则,转秩:Bmn=ATmn,则bij=aji(A+B)T=AT+BT(kA)T=kAT(AB)T=BT*AT(反序定律),4、特殊矩阵,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对称矩阵:An*n,aij=aji,正定矩阵:特征值都大于零的实对称矩阵充要条件:所有的主子式都大于零即 |Ai|>0,分块矩阵:,正交矩阵:AT=A-1,5、逆矩阵 B=A-1AB=BA=I(单位矩阵)A、B互为逆矩阵矩阵可逆,detA≠0反序定律:(AB)-1=B-1A-1,§10-2 单元刚度矩阵(局部坐标系),单元分析:杆端力~杆端位移——刚度关系 (10-1)转角位移方程——矩阵形式(轴向变形) 1、编码单元—— e( e = 1,2,…,n)等截面直杆:单元 I、E、A、l。
2、局部坐标系i→j 杆轴正方向(局部编码,箭头),坐标系:(右手系),3、杆端力与杆端位移“—”局部坐标标志正负号规则——与坐标系对应(列向量)(10 – 3、4),4、刚度方程——杆端力与杆端位移的刚度关系,,(10-2),(表8-1)*,(10 – 1)刚度方程,,,刚度矩阵:行数=杆端力列向量分量数列数=杆端位移列向量分量数,记忆: 小子块—— 12 -- 6 -- 6 -- 4 (主)12-- 6 -- 6 -- 2 (副)4、5 行、列,除主元素外,均为负值 行——杆端力(X、Y、M) 列——杆端位移(u、v、φ) ——排列顺序:i→j刚度系数 kij (物理意义) ——对应杆端位移δj=1时,引起对应δi方向的杆端力Fi5、单元刚度矩阵的性质 (1)物理意义 单刚——表示单元杆端力与杆端位移的刚度关系 单元刚度系数——当其所在列对应的杆端位移等于1(其余杆端位移等于0)时,所引起的所在行对应的杆端力(2)重要性质 对称性——kij = kji 奇异性——|K| = 0 第1和2 行(列)与第4 或5行(列)相加,所得一行(列)元素全为零 物理概念:已知杆端位移→杆端力,反之不成。
因为讨论的是自由式单元,存在任意的刚性位移 分块性质,6、特殊单元简支单元,,拉压杆单元,(10-8) 便于坐标转换,(10-6),弯曲杆单元 (忽略轴向变形),,,§10-3 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转换整体分析——统一坐标系变形条件、平衡条件——整体坐标系整体坐标系的单元刚度方程,,,坐标变换方法: 1、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设α为从 x 轴到 x 轴的夹角,逆时针为正,,,,,,,,,,,转角与平面坐标系的变换无关,力的转换:用X、Y、M表示,,,,,,矩阵形式,,简写:,,单元坐标转换矩阵,,[T]-正交矩阵[T]-1=[T]T即[T][T]T=[T]T[T]=[I],∴逆转换式,,同理可得杆端位移的转换关系,,,2、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由局部坐标系中的刚度方程,,代入整体坐标系中的杆端力、杆端位移的转换关系,,等式的两边同乘[T]T,,写为:,整体坐标系中的刚度方程:,,,,同阶,相同的性质:,①kij-整体坐标系中△j=1时在△i方向引起的杆端力②对称性,kij=kji③奇异性,自由式单元|k|=0④分块性质,整体坐标系的刚度矩阵:,写成分块形式:,刚度矩阵计算公式 其中c=cosα,s=sinα,,,——对称、奇异,(10 – 23),平面桁架杆件——轴力杆端力、杆端位移向量,坐标转换矩阵,拉压杆单元单刚(整体坐标系),简支单元单刚(整体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相同),【例】连续梁 连续梁的整体刚度矩阵 整体刚度方程:{F}=[K] {Δ}其中:{F}——结点力向量{Δ}——结点位移向量则:[K]——整体刚度矩阵 ——结构的结点力与结点位移的刚度关系 二跨连续梁: 结点位移向量{Δ}={Δ1 Δ2 Δ3}T 结点力向量 { F }={ F1 F2 F3 }T,龙:图10-8,§10-4 结构(原始)刚度矩阵,位移法:加约束——按主动位移考虑:每个结点位移对Fi的贡献——迭加 刚度方程,整体刚 度矩阵,位移法建立方程:连续梁 简支单元——单刚,龙:图10-9,单元集成法(直接刚度法)每个单元对{F}的贡献——单元杆端位移所需要的力,令i1=0,叠加——单元集成:,[K]①贡献矩阵,令i2=0,[K]②贡献矩阵,2、定位向量法定位向量 {λ}e确定位移局部编码与整体编码的对应关系局部码:单元杆端 i→j整体码:对应结点编码 m→n{λ}e——单元杆端位移对应结点位移总码组成的向量【例】对号入座——根据单元定位向量将单刚元素kij对应放入总刚λi行、λj列位置【例】定位向量法引入支座条件——位移为零的结点位移分量,编码为零。
对应总码为零的单刚元素不置入整体刚度矩阵单刚元素,定位向量,对号入座,同号相加【例】,连续梁-整体刚度矩阵的性质整体刚度系数Kij当Δj=1时(其它位移为零)所产生的对应Δi方向的结点力对称性:Kij=Kji非奇异:定位向量法,考虑支座约束——刚度矩阵可逆稀疏矩阵与带状矩阵:连续梁——简支单元,整体分析——建立结构的刚度方程即结构结点力~结点位移的刚度关系 { F }=[ K ]{Δ} 其中:{ F } ——结构结点荷载{Δ} ——结构结点位移[ K ] ——结构刚度矩阵,一般结构(图10-6) {F}——结构结点荷载列向量,{Δ}——结构结点位移列向量,几何条件——变形协调: 杆端位移=相应的结点位移,刚度方程——分块形式,分块展开: 引入支座条件的结构刚度方程: 消除了刚体位移,总刚[K]非奇异,可解未知位移 可求支座反力,(10-32),(10-33),位移法 典型方程 可解位移{Δ} ——各杆 杆端位移{Δ}e 单元刚度方程 ——求杆端力(整体) 坐标转换 ——局部坐标系的杆端力,(10-29、34),(10-32),关键 ——总刚,,整体分析 ——集成总刚(§10-5支承条件引入) ——定位向量法 单元定位向量{λ}e,其中: NΔi表示杆端i对应的整体结点编码; nδi 表示杆端位移δi所对应的整体结点位移编码 支座结点相应的约束位移方向的编码为 0 。
1、编码 结点号:0、1、2、0(支座结点编码为0) 单元号:①、②、… 坐标系: 整体坐标系XOY 局部坐标系xoy α12、α23、α34 [T]e 单元定位向量{λ}e,2、单刚:局部→整体坐标系,集成总刚——定位向量法: 对号入座, 同号相加3、集成总刚——结点平衡条件: ΣX=0,ΣY=0,ΣM=0 结点1、2(原图2、3):,1,2,1,ΣX=0, ΣY=0, ΣM=0,变形连续:,同理:,合并二式,其中刚度矩阵即为对号入座结果:,总刚性质: (1)对称性; (2)非奇异——引入支承条件,消除刚性位移 (原始结构刚度矩阵——奇异,因为有刚性位移),总刚——结构刚度矩阵组成规律: 直接刚度法:按定位向量,对号入座,同号相加; 主子块——主对角线上的子块; 副子块——其余的子块 相关单元——同交于一个结点的杆件; 相关结点——由杆件直接相联的两个结点; 组成规律: 主子块Kii——是由相关单元的主子块叠加而成; 副子块Kij: 当i、j为相关结点时,为联结杆件的相应副子块; 当i、j非相关结点时,为 0例10-1】 【解】 (1)编码 结点码、单元码; 坐标—整体、局部αi 定位向量{λ}i ; (2)单刚 (局部坐标系) 整体坐标系(10-23) (3)总刚——定位向量法,集成总刚 对号入座 同号相加,(1) 1 2 3 4 5 6,(1) 1 2 3 4 5 6,(2) 0 0 0 1 2 3 (3) 0 0 0 4 5 6,0 0 0 0 0 0 1 4 2 5 3 6 (2)(3),[k]②=[k]③=[T]T[k][T} =90°,c=0、s=1,行变换,列变换,,,,,,整体坐标系 单刚: 当α=90o, c=0,s=1 (10-23): 换行、换列 1←→2 4←→5(加负号) *若α=-90o (不变号),,,1 2 3 4 5 6,1 2 3 4 5 6,1、结点荷载作用{FD}[K]{△}={FD} —— 位移法基本方程 [K]――定位向量法(引入支座条件)确定,[k]-1存在 {△}――全部未知位移 {FD}――对应全部未知位移的已知结点力解{△}=[K]-1{FD},几何不变体系:作用{ FD }有唯一解{△},§10-6 非结点荷载的处理,2、非结点荷载作用——分两步,按叠加法处理(图10 – 9) (1)附加约束——阻止所有结点位移——产生固端力 ——附加约束反力 = 结点连接的各杆端固端力的代数和 (2)取消附加约束,反号附加约束反力作用于结点上 ——原非结点荷载的等效结点荷载 等效——两种情况(图10 – 9a、c)的结点位移相等。
位移法基本体系: (图10–9b)荷载单独作用({△}=0)→{FF}结点约束力(固端力合力) (图10–9c)结点荷载{F} 作用(杆上荷载=0)→{F}=[K]{△} 位移法基本方程:{F}+{FF}={0}[K]{△}+{FP}={0}[K]{△}= {FE} {FE}= -{FF} ——等效结点荷载→{△},3、综合结点荷载——同时作用结点荷载和非结点荷载方程:[K]{△}={F}总结点荷载: {F}={FD}+{FE} (10–42)其中:{FD}——直接结点荷载列阵{FE}——等效结点荷载列阵等效结点荷载 {FE}= - {FF} 等效原则:——两种荷载在基本体系产生相同的结点约束力——两种荷载对基本体系产生相同的结点位移4、单元集成法求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1)单元固端约束力(局部坐标)——表8-1,(4)结构等效结点荷载{FE}由(整体坐标){FE}e→{λ}→对号入座→{FE} (与集成总刚类似),(2)单元固端力(整体坐标),(3)单元等效结点荷载{F},(10-38),(10-39),5、杆端内力 ——固端力+(综合结点荷载)杆端力 结点位移{△}→{△}e (1)单元杆端力(整体坐标系)(2)单元杆端力(局部坐标系) (3)或,§10-7 矩阵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及示例,矩阵位移法计算平面刚架 (计算机计算――程序化) 1. 编码、整理原始数据(1)确定结点与单元(2)整体与局部坐标系 总体编码——结点位移编码 局部编码——1、2端 (由局部坐标确定)(3)原始数据:各单元 E、Ai、Ii、li及单元定位向量{λ},αi([ T ]),【例10-2】,2、单刚 (4)形成单刚 [k]e(局部坐标系), (5)形成单刚 [k]e(整体坐标系),一般单元[k]e与[T]的表示式相同,可得整体坐标单刚[k]e的统一表示式:(10-23) (见【例10-1】)3、集成总刚 (6)定位向量法:对号入座,同号相加 (见【例10-1】),,4.综合结点荷载 综合结点荷载 {F}={FD}+{FE} ①{FD}――直接结点荷载 ②{FE}――等效结点荷载 (7)局部坐标系单元固端力(8)整体坐标系单元固端力(9)单元等效结点荷载。
10){FF}e→{λ}e对号入座→{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