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理论学派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089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理论学派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不同理论学派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理论学派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理论学派整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比较神话学“比较神话学”, 又称“太阳神话理论”,代表人物是缪勒,著有比较神话学。比较神话学认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与语言的特性、包括“词性”、 “一词多义” 、 “多词同义” 、 “隐喻”等因素有关。神话的产生是后人把前人遗留下来的名词相混并误用的一种结果,是语言发展四阶段词的形成阶段、方言期、神话期、民族语言期中某一时期,是人们试图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字资料的一种尝试。由于古人只是比较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太阳十分肯定又确切地作为自然体系中的核心对象,所以神话的核心及神的原初概念,归根到底总是太阳。2.进化论学派“进化论学派”, 又称“人类学派” “一线进化论”, 属于起源

2、研究,代表人物是泰勒,著有原始文化 。泰勒指出,文化的发展是按照阶段进化的,都要经历野蛮、半开化和文明三个阶段,各种文化现象如婚姻、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神话、故事、传说等也有一个进化(退化)的过程。神话故事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蒙昧阶段所信仰的“万物有灵”,是古代社会与文化的“残余物”,会随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退化”为传说和故事,帮助我们“逆向”推导出原始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和特点。残余论中指出,仪式、习俗等是初级文化阶段的活的文献;心理一致说和多源论解释了人类文化表现出的极大相似性来源于人类在心理和物质生活环境方面的相似性。3.神话仪式神话仪式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雷泽、拉格兰和加斯特,

3、代表著作有金枝、邓迪斯世界民俗学中拉格兰和加斯特的文章。弗雷泽 一派认为神话源于对“仪式”的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仪式在先,神话在后。早期的人类不需要神话,只有仪式,大多数情况下为巫术仪式,是人类实践和观察的结果。当人们不满意仪式的结果(因为巫术仪式常常会失败),或者说人们不再满意简单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仪式过程的完善与否,神话就出现了。神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为现行的仪式树立典范,二是确立一个仪式评价的标准。加斯特 一派则认为,早期的神话和仪式是共同存在的,或者说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一起表现人类对某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的理解。神话仪式互为一体,无所谓谁在前,谁在后。4.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

4、: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著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等。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存留下来的前提在于这个文化现象是有用的。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或传递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即都有一定的功能。但是如果一个风俗或神话不管功能而单讲形式,或把它们分离于它们所处的布局,就毫无意义。神话的主要功能有: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规范秩序、控制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展示神话的发展与变化。5.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列维- 斯特劳斯,著有忧郁的热带等。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由一个符合几个条件的模型组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的

5、特点,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以二元对立为模式。神话文本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功能的存在体,神话的意义在于结构中,所以只有将神话分割成碎块的最短语句,将相似的要素合成成对存在的神话束,才能理解神话的意义。神话的结构模式是二元对立加中介物,其目的是通过中介物来消除或缓和矛盾的存在。换句话说,神话是人类用来克服矛盾,从而达到前后一贯的一种方式。6.精神分析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著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内容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 性理论和文明观。 无意识理论指出, 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是合理解释人类精神生活的关键所在,

6、其核心是愿望的达成,愿望的达成有快乐原则和死亡本能两个基本点;另外,人格会经历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情结、生殖崇拜阶段这几个阶段。梦,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意识愿望通过伪装的达成,民俗材料从功能上讲与梦是相同的,都通向无意识;性的理论,指出性既包括一切与爱相关的本能,又包括生物本能的性。文明观则指出了文明发展与性本能的对立关系。7.口头程式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尔曼?帕里、埃尔伯特 ?洛德, 代表著作有洛德的 故事歌手。口头程式理论源于对荷马史诗的研究。荷马史诗是一切文学的源头,因为它最早以口传形式出现,且篇幅长、人物形象众多、想象离奇。该理论将史诗定义为以口头形式流

7、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在传统观念中,史诗歌手被认为是通过“梦传神授”的途径获得演唱史诗的能力,并无师承,需要通过大量的听才能演唱。实际上,史诗歌手的炼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程式积累,即在活跃的史诗演唱氛围中用听学习大量词汇,如“大眼睛的雅典娜”“xx 的晴天”这样的描述性短语;第二阶段 :主题或典型场景,在固定的场景运用一组表现共同主题的程式或句群进行自我表达,如婚礼等;第三阶段 :故事模式,即故事的叙事结构程式化。如格萨尔史诗中英雄的诞生将士的死亡将士从地狱到天堂这样的情节结构。8.女性主义女性研究缘起于十八世纪及其以后欧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爆发

8、的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在此期间,女权主义观念的迅速上升致使人们对民俗研究的视角和理念发生了有了新的转变。在传统的民俗文本中,采集者和记录者均由男性担当,男性视角和理想在文本中尤为突出,性的概念不明显。此外,人们在研究故事时只注意故事目的,对其讲述的过程和故事中的细节缺乏关注。随后人们注意到,男性和女性在处理故事的逻辑构造上有所不同,性别是影响文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女性主义将性别的概念引入研究中,区分男性和女性对故事细节的影响。该理论的研究角度主要着眼于文本的采集和对文本的语境、功能和内容的分析两方面,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考虑性别的因素,注重性别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内容分析上要研究和比较不同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期待”,或者说挖掘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期待”。该理论希望在此基础上,重塑社会文化中的两性形象,强调女性的视野和角度,弥补文化研究中女性声音的缺失并改善文化研究中女性的被动和从属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