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82216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 发展规律,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精

2、神现象),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思维能否认识 和反映现实世界,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源,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个基本阶段。,(一)物质,培根,赫拉克利特,马克思,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分 子,原 子,

3、物 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道尔顿,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缺陷。,物质就是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从恩格斯对物质的看法可以得出: A、物质概念是

4、对整个世界的事物的总称 B、它是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或共同本质 C、他侧重于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来认识物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5、缺陷。,物质=物质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抽象是建立在复杂、变化、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辩证法。,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个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客观存在 共性,(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6、,运动的具体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什么是运动,“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坐地日行八万里, 遥天巡看一千河。,案例分析:“风动?幡动?心动?”,(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 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

7、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 是幡动,仁者心动。” 幡由心动,即世间一切万有尽在 自身心中,自心等同佛性。如果将假 相误认为实有,就会把杯中的影子当 作毒蛇卧龙,以至成为病患。 “风幡之议”是禅宗的著名公案。 有作者曰:“不是幡兮不是风,毒蛇 卧龙酒杯中”(语见东山外集)。,(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包括空间的绝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着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包含有绝对的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辩证运动观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一个希腊人借了别人的钱,债主向他讨还时,他却说: “我根本没借你的钱。” 债主说:“你不是昨天借了我的钱吗?” 他说:“昨天借你钱的根本不是我,因为我已经发生变化了。 因此,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 债主火了,上去就给他一巴掌。 于是,这个希腊人就把债主扭拽到法庭上,向法官控告他打人。 债主说:“不是我打的他。” 希腊人说:“刚才明明是你打的我,你还敢抵赖?” 债主说:“刚才打你的不是我,因为我已经发生变化了,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了。”,启示: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

9、础。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即一去不复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宽,长,高,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具有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

10、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二者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在的原初的自然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自发地产生人类,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形成社会。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和改造自然界。,(三)实践是自然存在

11、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参与运动,自然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人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类。 恩格斯,全球危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

12、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 践,物质 生活,精神 生活,政治 生活,(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剧中人”,“剧作者”,历史 主体,物质 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 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级 斗争,阶

13、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实 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发展规律,实 践,(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 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类 的意识,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岩石风化,葵花向阳,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

14、展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在劳动中猿脑进化成人脑。 3、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案例:狼孩的故事,意识的本质,语言 文字,条件 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意识 的能 动作 用,表 现,实现途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

15、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的作用,社会实践,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尼采: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所有的退步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老师编写教案 建筑师设计图纸 作家拟定提纲,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技术发明 文学创作 形势预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

16、且改造客观世界。”,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东汉人王符说:“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shn 、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第43卷,龙条),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站 人工林,第三,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杯弓蛇影,第四,意识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望梅止渴,第四,意识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案例:一位医生因填错了编号使两个胸部透视的病人相互取走了对方的检查报告单,一个患有肺结核,却因编号错误而诊断为“没有任何问题”。那个真正患有肺结核的病人以为自己没有病,后来他的病竟然不治而愈了,而另一个根本就是健康的人,因受到错误的报告单的暗示,最终住进了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