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17114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 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 和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表现人物性格。 4、理解思想内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 价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 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

2、冲突中表 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 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 ()揕() 其胸切齿拊() 心淬 ()濡 ()缕忤()视徵()瞋()目陛() 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 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新授 1、

3、导入: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 问: 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 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 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 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 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 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解题: (1)关于战国策的知

4、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 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 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 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 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 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

5、28 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 ,秦统一六 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 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 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 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 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 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 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 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6、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三、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 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四、研读第 1-2 节,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进兵北()略()地旦暮()渡易水长侍 ()微()太子言 谒()购()之金()千斤秦王必说()见臣穷困 ()更()虑之 3 2. 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 下更虑之!” 3. 文

7、段分析思考: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 么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 文。 教学过程 研读第 3-9 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揕 ()其胸然则()将军岂有意()乎见()陵()之耻濡 ()缕忤 ()视偏袒()扼腕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 ()未来太子迟()之请 () 辞决() 矣皆

8、白衣冠()以送之为 ()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2. 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文段分析、思考。 4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4.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 准备工作, 包括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配备副手、 怒叱太子、 易水诀别五个场

9、面, 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 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重点文言现象分析。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 10-13 节,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朝服()假借()郎中 ()左右()轲自知事不就()卒()起不意秦 王还()柱而走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唯()陛 ()顾()笑武阳发()图自引()而起荆轲废()乃 引()其匕首提()秦王)被()

10、八创()生劫()之 2. 翻译重点句子 (学法知道: 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 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 文段分析,思考 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5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 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 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 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

11、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 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 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课外链接:补充资料: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 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 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 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 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

12、情况。 “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 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 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 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 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 今济源东南 ) 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 今山东境 ) ,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 韩相侠累 ( 名傀 ) 廷争结仇,潜逃濮

13、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 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 今 禹州 ) ,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 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 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 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 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 6 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

14、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 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 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 春秋五霸之一) 。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 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 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 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

15、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 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 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 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 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 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 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 “心知去

16、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 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 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 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 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 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 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 荆轲诗中 “其人虽已歿, 千载有余情” 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 当成古董卖钱花了。 * 好在塔还在, 塔旁康熙、 乾隆年间的碑, 都还在。 虽然四周有些破败, 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 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 吊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