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10600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古诗词鉴赏复习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鉴赏】1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D)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2.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

2、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3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

3、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5怎样理解尾联?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2、 望岳

4、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鉴赏】一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1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这是远望之景。未了:不尽。2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二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近望之势“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2 这首诗

5、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3 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三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 ,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

6、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四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 ,而不是“登” ,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 分)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示例一: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示例二: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示例三: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5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22. 全诗

8、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3.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 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

9、误的一项是 ( 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阅读望岳 ,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高大巍峨(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3、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10、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 (2 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9 (2 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

11、4.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分)15.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 分)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国破”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 分)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

12、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 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4、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13、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阅读钱塘湖春行 ,完成 7、8 两题。7.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2 分)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 分) “争” 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15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 (2 分)从以下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象:“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16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

14、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5、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鉴赏】1.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 、 “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

15、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B、 “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C、 “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

16、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3. 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 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6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