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8525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穆泰将军墓武官俑初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唐穆泰游击将军墓武官俑初探内容摘要:本文以庆城博物馆收藏的唐穆泰将军墓武官俑为研究对象,来讨论穆泰将军时期(公元 661公元730 年)武官制度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这一时期武官制度的探讨,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关 键 词 : 唐代穆泰将军武官俑一、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2001 年,庆城县北区开发时,庆城博物馆清理墓葬22 座。其中,有一座墓葬规格较高,出土文物较多,墓志为灰陶质地,铭文用白粉书写。记载,“唐故游击将军上柱国,前灵州河润府左果毅都尉穆泰,陇西天水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 年) ,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 。从铭文内容来

2、看,墓主人生前是一位武官,同时,从墓中出土的佩剑武官俑、 参军戏小丑俑以及胡人形象的武官俑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 武官在唐代究竟是怎样一种官职,公元661 年公元730 年,武官选任方式是怎样的。在我国古代,武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穆泰墓中, 为什么会出现胡人形象的武官俑,本文将以穆泰将军墓出土的武官俑为例,来探讨以上三个问题。二、 “武官”概念的界定唐代流内九品官阶主要包括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卫官五大系统,它们相辅相成,各有其用。 “勋以叙功”,授予立功将士;“爵以定崇卑” ,标明官员的身份等级;散官即“阶”,“以门萌结品” ,根据父祖官位确定铨选叙官时的品级,然后“劳考进取

3、”;职事官则“随才录用” 【1】 ,卫官为门荫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唐代武官分为散官和职事官两大系统,“武散官,旧谓之散位,不理事务,加官而已。后魏及梁,皆以散号将军记其本阶,自隋改用开府仪同三司已下。贞观年,又分文武,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 【2】 。唐代“武散官四十有五” 【 3】 ,其中有十六阶是授予少数名族首领的,如怀化、归德将军之类。然而,仅有武散官名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官,因为他们还需蕃上宿卫,四品一下,蕃上期满,还要参加兵部铨选,才能进入职事官行列【4】 。武散官入仕后,也不一定充任武职,文物散官与文物职事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职事官”有职、有位、有权、有责,乃是真正

4、的“文官”,不过,每一“职事官”必带“散官”,“职事官”乃是现职,通称“官”, “散官”则为铨叙之阶级,亦称“阶”。武官也是如此,2 只有武职事官才称得上真正的武官,但这一概念也主要适用于唐代初期。因为,从高宗以来,军事使职逐渐出现,职事官日益阶官化,我们便难以从官称本身来判定官员的职事为文抑或为武。所以得阎步克先生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划分的概念,来对唐代武官进行定义。阎步克以“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来概括中国古代的官阶制度,认为品位分等以人为中心, 职位分等以事为中心,唐代散阶制则属于品位分等的范畴。本文所探讨的的 “武官”主要采用职位分等的办法,以职事为本位来界定唐代的“武官”。以“职事”

5、划分唐代的武官,系统较为庞杂,因为唐代武官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在玄宗以前府兵制为主的时代,唐代武官主要指十六卫、东宫六率府、北衙禁军以及地方折冲府的军官,如十六卫、北衙禁军的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司阶、司戈、中侯、执戟、长上,东宫率府之率、副率等,折冲府之都尉、果毅、别将等。此外。行军系统、镇戍系统等还有部分武官。睿宗至玄宗时期,边境开始设置节度使,镇戍制逐渐被节度使体制所取代, 府兵制也日趋瓦解,这时地方武官已经部分演变为节度使体制下的武职僚佐。这是一个新旧体制并存的时代。安史之乱后,随着天宝八载(749)府兵制的废除,地方武官沿袭节度使体制进一步发展,真正的地方武官则演变

6、为节度、观察、团练使下的武职僚佐,原府兵官称主要用来作为迁转之阶;中央禁军在安史之乱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原有的北衙禁军几乎丧失殆尽,重组后的北衙禁军主要为神策军、北衙六军 (左右神武、 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和飞龙兵;南衙禁军主要为金吾卫、威远营和皇城将士。这些部门的将领和使职才具有真正职守,原南衙十六卫的武官官称虽然保持,但主要用来作为高级将领的迁转之阶。可见,真正意义的武官,在唐代只能从职事上进行区分。三、穆泰生活时期(公元661 年公元730 年) ,武官的主流选任方式穆泰生活时期,唐朝武官的选任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军功入仕、门荫入仕、科举入仕。1.军功入仕军功入仕又分为勋官入仕和直接

7、军功入仕。(1)勋官入仕武德初, 唐代勋官 “杂用隋制”,经过武德七年 ( 624) 、贞观十一年 (637)的改革,逐渐确立起从上柱国至武骑尉这一系列等级;咸亨五年(674) ,因为部分勋官与散官名称相同,渐至错乱,故加以厘革,定为十二转【5】 。在武德七年至咸亨五年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因“难以找到由于颁布了武德令而剥夺前代所赐予勋官的记录”,因此,这一时期唐朝事实上存在着“同种两个名称的勋官”。具体见表1。穆泰生于公元661 年,按时间推算,所授官职则遵循于这五十多年的变化。表 1 唐代勋官表3 武德令以前“杂用隋制”的勋官武德令以后勋官品级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上柱国光禄大夫上柱国正二品柱国

8、左光禄大夫柱国从二品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上大将军(上护军)正三品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大将军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银紫光禄大夫上轻车都尉正四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正议大夫轻车都尉从四品上上仪同三司通议大夫上骑都尉正五品上仪同三司朝请大夫骑都尉从五品上上大都督(朝散大夫)骁骑尉正六品上大都督(建节尉、 奋武尉、 宣惠尉、 绥德尉、怀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飞骑尉从六品上帅都督云骑尉正七品上都督武骑尉从七品上注:引子于刘琴丽著, 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 ,第 49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酬勋之等级以军功大小而定,对此,国家有详细的制度规定【6】 。获得勋官,并不能直接入仕, 他们还须

9、蕃上服役,获取散官; 不愿上蕃者, 纳资;而文武散官四品以下也须蕃上,才能去得铨选资格【7】 。勋官的最高等级上柱国的散官结品为正六品以上,以下递降一阶,因此, 所有的勋官蕃上获得散官后,皆要再次上蕃, 才能去得铨选资格;文散官“两蕃已上,则随蕃许简,通时务者始令参选”【8】 ;武散官“自四品以下,皆蕃上于兵部,以远近为八蕃,三月一上;三千里外者免蕃,输资如文散官,唯追集乃上”【9】 。可见,勋官入仕不仅要经过多次上蕃,而且即使蕃满,获得文散官者,不通时务不能参选;获得武散官者,还得再次上蕃或纳资才能取得铨选资格。咸亨五年勋官制度改革后, “战士授勋者动盈万计”【10】 ,也增加了勋官入仕的难

10、度。(2)直接军功入仕唐人步入仕途,一般均要先取得出身始能参选授官,而军功出众、武艺超群者,则不受此限制而直接入仕。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立殊勋,直接入仕;二是累立战功, 然后入仕。 军功入仕的制度规定在唐代前后期差别较大,前期主要授予武官和勋官;后期主要授予职级和检校官、宪官。 在府兵制为主的时代,军功入仕者主要由中央兵部授以官职; 但安史之乱后,藩镇兵制下,军功入仕阶层在统属关系上受到了分割,他们变成了二4 层统属对象,既属于藩帅,又属于中央王朝,即藩帅赏以职级,中央授以宪官和朝官,从而导致中央权力弱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造成这一混乱局面有诸多原因。首先,其直接原因战争。统治者为了

11、鼓舞士气,必然会对将士进行赏赐。安史之乱后,在战争紧急状态下,常常用官爵作为赏赐。其次是中唐时期,扩大中央禁军正员武官的编制。滥授军功, 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导致武官人数的极具膨胀和武官群体的地位下降,还促使职事官的阶官化和文武之间的分离。总之, 勋官入仕虽然有军功色彩,但是它与直接军功入仕者不同,大部分选择文官仕进之路, 而不是入仕为武官。勋官入仕不仅耗时长,而且入仕后所充任的官职一般居于官僚队伍的下层,很难挤进中上层行列,因为国家有明确的政策限定。直接军功入仕者则不一样,绝大部分人都是充任武官,这是武官来源的一条重要通道。直接军功入仕, 不仅升迁速度快,而且充任高官的机会较大,他们

12、往往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军功入仕阶层人数的膨胀,导致了勋官和军官群体地位的下降。勋官入仕者中, 官僚子弟占据优势地位;而直接军功入仕不同, 平民化色彩相对浓厚,它是下层民众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唐朝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军功一直是武将官职升迁的重要捷径。2. 门荫入仕唐代门荫入仕为武官的途径较多,卫官是唐代门荫入仕的重要途径渠道之一。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庞大的士族子弟如何与政治体系结合的问题,即为他们成为职事官提供一条门径。此外, 卫官本身也有荫成丁之子为品子的特权,为子辈做官提供一种资格。唐代卫官为军人职掌,可大体划分为五类,即千牛类、三卫类、监门卫类、王府类和折冲府类。其配置

13、部门有京城内外之别,前四类主要配置在京城的官僚机构或王府;最后一类主要分布在地方的折冲府。如此,便使折冲府类卫官与其他几类卫官之间拉开了空间距离。在具体的充任情况上,也是如此,前四类卫官为门荫群体,而折冲府类卫官则有别,它带有一定的平民色彩。唐代卫官因出身门第的差异,导致入仕难易程度的不同。大致说来,荫任资格越高,入仕就相对容易, 反之亦然。 故卫官内部形成了事实上的等级结构,在这个金字塔顶端的是千牛,其次是三卫,折冲府系统卫官则居于整个金字塔的低端。卫官入仕虽然不是以充任武官为主,但它也是武官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卫官群体的衰落,是能力因素战胜门第因素的必然结果。因为以安史之乱为界,我们可以看

14、到,整个卫官群体在官僚机构中充任重要职位的比例呈下降趋势。3.科举入仕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作为选拔武官的科举,也不例外,有武举和武5 制科两种形式。 这两种都是通过考试程序来选拔武将,但是,二者在考试内容、选拔武将所发挥的作用上存在差异。武举主要考试技艺, 武制举的科目类别则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大体分为技艺和谋略两类。反映出开设武举的目的主要是选拔一般军官,武制科则主要为了选拔领兵统帅。武举为常科,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而制科举行时间不定。因此,武举在选拔武官方面的作用,无疑大于武制科。而且,安史之乱以后的武制科,基本上与武将选拔脱节,主要为文官队伍招揽人才。由这两种途径入仕,登科者绝大

15、部分都来自北方,而且大部分为官僚子弟,反映出个人入仕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科举入仕对武官而言,并不是入仕的主流途径,因为一方面应试者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它只注重武艺的表演和纸上谈兵的功夫,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在战乱时期,这种入仕途径容易受到军功入仕的冲击。四、穆泰生活时期(公元661 年公元730 年) ,武官的“非主流”选任方式从穆泰墓中发掘出的胡人武官俑来看,唐代的武官选任制度纷繁复杂。除了上述三个主流的选任方式外,还有一些“非主流”方式,比如说来朝蕃客授官、文转武职、投诚等多种方式。来朝蕃客授官大量授予来朝或款附归朝的蕃客官职,为有唐朝一代的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唐

16、初诸帝本身为一胡化混血之人,因此,较少的名族偏见。如李渊之母独孤氏、李世民之母窦氏、高宗之母长孙氏,皆为鲜卑族,因此,他们的胡汉混血自无可疑【 11】 。这样的民族出身,才使得他们对诸族爱之如一、华夏无差。因为,他们本质上与诸侯是同类。血统的混杂,为唐室诸帝任用诸族为官,减少了心理障碍。第二,蕃客本身的社会影响和骑射技术是唐朝授予他们武官的重要原因。由文转武唐代文武分途并不严格,尤其是五品以上官员的选任机构合一,为出将入相、由文转武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对于六品及其以下低级文官,国家政策上为他们转任武职,提供了制度保障。文转武职的事例在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减少,尤其是晚唐时期,更多的是武职请求改转文职者。投诚这是唐代武官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战争中,常有敌军投降,或敌军将领主动投奔的情况, 对于敌军中的出色将领或兵士,唐朝中央也常授之以武官。如唐初名将李勣,原为李密部下,武德二年(619) ,李密“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朝”,李勣也随后归唐,高祖:“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侯大将军”【 12】 。总之, 从穆泰时期, 唐朝武官的选任方式和对象来看,纷繁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