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学与秦史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84854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俑学与秦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俑学与秦史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俑学与秦史研究帝王们善于享受。中国的帝王们更是青出于蓝。秦始皇帝又是这种善于享受的帝王中的佼佼者。他不但生前极尽享受,还要将生时的享受带到地下。正因为如此, 他将物化了的意志埋在了他的陵园。这些被埋葬了的陪葬品正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代文明。二千年后它们重新面世,正以自己精美得无与伦比的形象震撼着20 实际以后的现代人的心灵,同时也无言地又具体地告诉后人二千年前的人类文化。秦兵马俑以具像现显示秦代历史和社会文化,云梦睡虎地秦简以文字说明秦(多为统一前)的社会文化。 这两者相互补充,便演出了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真实面貌。1.秦史研究的空前活跃中国历史长河中,秦王朝是一个关键时期。秦王朝创立的一整

2、套封建的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垂二千年而弗改矣”1;然而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历传三个国君。时间仅十四年余。它所能遗存到现在的文献材料,简直如晨星之寥。今天所能参考的最权威的著作仅在史记 的有关篇章中。所以过去它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中,所占的篇幅只有可怜的几页。关于秦代历史的研究,应当说目前还是比较薄弱的。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不少还在扑朔迷离之中。秦俑出土以后,研究者对它顾以青睐,撰文考索。通史、秦汉史、专题史都有关于秦俑的论述2。但是, 毋庸讳言, 在秦兵马俑发现后的一个是其中,这些叙述,一是较简, 二是较浅。 秦俑的研究目前还集中在部分考古和文博工作者遗迹少

3、数美术史研究者中间。历史学家和其他一些专门学者除了少数几位外,多数人还未来得及对它伸出研究的笔触。这样,既影响了对秦俑的深入研究,也影响了各学科自身的开拓。 这就说明, 秦俑冲击波的辐射,目前在研究领域的各门类中还未产生巨大能量,只是在浅部的震动。但是,这只是暂时现象。正像人们认识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过程。如果比较细心地观察学术动向的话,便应该看到,正是在睡虎地秦简及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后,尤其是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后,秦史与秦文化的研究逐步地成了学术界一般不小的浪潮。这个浪潮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秦史秦文化空前地引人注目,尤其是秦统一后的历史和秦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

4、与此紧密相关的是, 第二, 秦史秦文化的论著较多地出版,如秦俑学研究会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总编的秦文化丛书已出版了十余本,秦史著作有林剑鸣先生的秦史稿、 秦史、 秦国发展史 ,王云度的秦史编年 ,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的秦帝国史,关于秦始皇帝的新著也已有十来本了。学术成果的成批涌现,自然为学术组织蓄积了力量,于是,第三便是学术组织的成立,秦俑学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以及其他的相关的组织也在此以后成立, 使秦史秦文化的研究成为有组织的自觉的学术行为。这是一个里程碑性的行为。这些特点都为原来比较令学术界淡漠的秦史秦文化研究注入了活力,使之深入发展。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遗址,它的内涵必然是十分丰富的。

5、秦史的资料, 从文献看,在秦时有秦纪,它记事始于公元前753 年,比春秋还早31 年。但它散失于魏晋之后,司马迁些史记的时候,参考了秦纪以及战国策、 国语、 世本、 楚汉春秋等文献,并参以自己南游江淮、北涉汶泗、奉使巴蜀、南略邛笮昆明、西至崆峒,适北方自直道归3的亲身经历。但现在我们用来治秦史,已深感不足。这不仅是材料上的原因,也是方法上的不同。历史是已经过去的时间、空间,它是立体的三维结构。过去史学家全新的秦史体系,就要运用新的史学方法对文献和考古材料综合研究。秦俑学的研究则向我们传递了许多信息。2.秦代科技史的灿烂篇章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这个时期社

6、会文明发展的高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秦俑坑中出土的文物向现代人传递了古代的科技信息,使进入到电子时代的现代人有时也为之目瞪口呆。学者们对这些无言的实物的研究,揭示了过去很少提到的秦代的科学技术问题。标准化是机械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随着机械制造而发展的对产品的更高要求,它既是机械制造业发达起来的标志,也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产品系列化,各部件具有互换性。战国时期,荀子便提出了“型范正”的要求 4。秦代则把标准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工律 中要求 “为器同物者, 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5。而秦俑坑中的文物,大体符合这个要求6。这是个有启发性的例证

7、。它说明了秦代不但在实践中重视了这个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了。它对提高工效,节约原材料, 促进生产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秦代兵器, 秦陵铜马车的高度铸造技术,同这点不能没有关系的。金属加工的惊人技术,使人总觉得秦代虽有机械的。青铜兵器的刃部磨纹细密,纹理规正,光洁锃亮,其光洁度为7 左右,而有些剑、戈、的矛的光洁度可达9-10 7。亲铜马车的金属加工,有些焊接专家也认为“它与现代工程结构相似,结构复杂,设计合理”, “掌握了极其高超的的青铜铸造艺术”。沉睡在地下两千余年, “腐蚀深度不超过1000Ao(1A=108cm) ” 。至今“综合机械性能尚好”8。在世界冶金史上写下

8、了光辉一页的青铜防锈技术,是秦俑兵器中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奇迹,经过科学工作者用金相检查、电子探针和质子X 光荧光分析,这些兵器上有一层厚约1/100mm 的氧化膜,其中含铬 2%。这层含铬氧化膜,起着防锈作用,使这些兵器历两千年而仍然灿灿有光9。这是偶然线项么吗 ?不, 这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意识的活动。因为在秦俑坑的兵器中这种现象是普遍想象。另一方面,在距其时代不远的满城西汉墓中的镞的防锈,也是采用这种方法10。而西方国家采用这种方法防锈的专利权在本世界30 年代才开始。有人说因为这一点世界冶金史要重新来写虽然过分, 但它却实是为世界冶金史曾经了新的材料,使世界冶金史在公元前2 世界的篇章中

9、有了新的一节内容,因为它不锈而不朽。可惜的是,汉以后这种方法似乎失传了,专利权旁落他国。我们祖国因此而失落了多少专利权!秦陵文物在青铜铸造工艺中除了继承殷周以来的方法外,在铸接中采用的红套法,则是使后人惊异的发明。铜马车的车辐于毂铸接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它 “利用青铜热膨胀系数较大的特点”,在安接时,仅加热毂,待毂上的槽大于辐的榫头时,将辐的榫头放在槽内,冷却后,降幅紧收于槽内。铜马车被压两千余年,在修复中发现仅有两根辐条没有套紧, “说明当时掌握的红套技术已相当高明”11“。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秦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锤,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12,不是无稽之谈。它正是在具有较高冶炼技

10、巧的条件下, 反映出秦始皇帝好大的个人性格和时代风尚。陶俑陶马的制作和烧成,更充分地显示了秦代陶业的发达和陶艺的精湛。我国制陶技术源远流长,从辽西女神到大地湾原始雕塑算起已五六千年了, 到现代可以说是集大成了。如果说前代还以秀巧玲珑为工的话,秦代则以厚重硕大为能了。五角陶水造、大型陶井圈,知道等同原物的陶人陶马,无一不显示出这个时代的时代意识。但这是以纯熟的技巧和高超的工艺为前提的。即使在当前” 现有的艺术水平科技生产的条件下“,制成一件陶俑,也需” 两个月的日日夜夜的奋战“13。我们现在面对这些视之色如青石,扣之声如磐玉的陶俑,自然会赞叹它的空前烧制技艺。陶俑身上原来所敷的10 余种颜色,至

11、今鲜艳如新。 矿物颜料, 配方科学, 即以红色论, 就有朱红、 玫瑰红、粉红、桔红、紫红各色;兰色有深兰、红雀兰;赭石色则有赭石、熟褐14。这些不同深浅的颜色,恰如其分地敷于陶俑、陶马的发服衣饰,使其栩栩如生,形成用坑中的冷调色彩。很显然,从金属加工、冶铸、焊接、防锈到陶器制作及颜色配方这一系列的状况看,充分说明了秦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水平。它对后代的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有效的推动和影响。就连西方公正的科学家也认为,“没有中国的古代文明,就没有西方现代的科技文化的发展”15。我国从汉代以后儒家独尊,万家匿声,重理论而轻科学,崇人事而贬自然。诵五经的华醃朝服,史书有传;探科学者颠沛流离,形状无书。史书中

12、于科技则零星片断,即有科学著述,不是像华佗焚书,也是传之不永。所以,过去通史中关于历代科技史的章节往往十分缺略。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史家,从考古中单眼祖国科技,这是一条宽广的大道。秦代科技自然应从这里追索。它必然是一群十分夺目的群星。3.秦代文化艺术的重新认识自从秦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恶行流布以后,人们从古至今对秦统一以后的文化艺术总是不太认识,对秦代的文化艺术领域作出过低的估计,甚至认为是一片沙漠。历史是由偶然性的。“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那些人物的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但是,“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16 。焚书坑儒实际上是打击不同政见者的一种妄图愚民的

13、一个激烈的措施。但是,“黔首不愚尔益愚”17 。历史的长河在这里受阻拐了个弯后又浩荡逝去。仅仅十五年头的秦王朝,在文化艺术上自有其闪光的一章。文学散文有李斯的谏逐客书 ,汪洋肆意,唯一代佳作;诗歌有祠水神歌,词句明快, 音节和谐;长城歌悲愤哀戚,直发胸臆。这些都为汉代乐府开了先河,绘画见于咸阳宫殿。秦俑雕塑更为一代之雄。关于秦俑雕塑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已有许多美术界的行家多所论述。这种艺术, 正像马克思评价希腊艺术的价值一样,经过二千多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8。秦代的雕塑工匠,把情感注入泥土。这是写实的艺术群雕,它再现了秦代军队的场

14、面,从人物的性格中,反映出了秦代社会的矛盾和残酷的阶级压迫,反映了人民的怨愤和悲戚。正是因此,秦俑的价值就不仅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在于它的认识价值。在这“时间的足迹,空间的文明” 19中,人们认识着秦代的历史,同时使这种认识向更高层此发展。酝酿着反封建的历史反思。这便是这一批秦代艺术的不朽价值。在文字上,秦统一了文字,秦小篆成为官方的范本。出现了李斯、赵高、胡敬这样的书法家。这种文字统一的措施,有类于一次文字上的改革,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20 的混乱现象有所改变。虽然秦篆“规行矩步、严谨刻板、甚至是精确等距离的空间计算,把生命的跃动与活力一扫而空” 21 ,不如周金文的圆润饱满,气势磅

15、礴, 亦不如战国金文的“灵动多变, 丰富多彩”,这是时代的矛盾。作为书法艺术,它自有其特殊的韵味,它对发展祖国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苏轼也认为 “秦虽无道, 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 世亦莫及, 皆不可废”。而“施之于徒隶”隶书 22 ,产生于草篆,使用于民,其有广泛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由此而起直启汉隶,迄今传之不哀。即使从书法角度看,无论是秦简的隶字还是秦咸阳、秦陵、秦俑坑出土的陶文,古朴苍劲,富于变化,也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只有秦俑坑被发现以后它的文化艺术才能与先秦相衔接,否侧,殷周以来的文化艺术经过春秋战国到汉唐似乎在秦代出现了断裂带,无法衔接。这是

16、过去研究者不解之谜。这个谜,往往以秦代短祚而轻轻一笔带过。现在来看,倒是应该大书一笔的了。当然,这并不能减轻一丝秦王朝焚书坑儒残酷摧残传统文化和屠杀文化人所给中国历史带来的灾难和罪责。这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到这个水平的必然。 统治者的意志有时也左右不了历史的必然。如果说没有这场文化劫难,秦代的文化艺术可能又是另一番生动景象,秦王朝可能也不知那短短的十几年。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既成事实。我们也只能就历史事实、历史遗存来讨论历史。4.秦代军事的完整画卷称秦俑为兵马俑,自然同军事有关,秦代的政治和军事,古文献及今学者多有所述。这里补充秦俑对研究古代军事的一些新的内容。秦俑以其庞大的场面面世以后,谈秦俑军阵的文章已纷纷刊于报刊。 所谓军阵, 无非是指军事行动中军人的队列变化。汉书 ?刑法志 中说: “善战者不陈” 。颜师古说: “战陈之义本因陈列为名,而音变成 ,字则作陈 ,更无别体 .而末代学者辄改其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