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8354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 年)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一)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背景建 瓯 市 位 于 福 建 省 北部 , 处 于 东 经117 5845“ 118 5711“,北 纬263854“27 2036“,闽江建溪上游。东至东南与屏南、古田两县交界,北与政和县、建阳市接壤,西与顺昌县相邻,南部接南平市。东西宽96.5公里,南北长76.6公里,总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市行政区划分为14 个乡镇、 4 个街道办事处、217个行政村, 1121个自然村。 2010年总人口5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万人,全市实现生

2、产总值103.67亿元。(二)自然环境建瓯市地形属低山丘陵区,处于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之间,境内多低山、 丘陵分布,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年际差异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电、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 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由气象原因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及森林火灾、生物病虫害等次生灾害,也屡屡发生。 据统计, 气象灾害占我市自然灾害的80% 以上, 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公共卫生安全等,均有严重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

3、严重威胁。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市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 2020年。本规划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二、

4、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防御工程现状流经建瓯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其中建溪最大,松溪次之, 小松溪较小。建溪上游有两大支流,即崇阳溪和南浦溪。崇阳溪发源于武夷山脉黄岗山,流经武夷山市、建阳市,于翁溪口进入本市境内。南浦溪发源于浦城县仙霞岭,流经浦城县和建阳市东南部,于九匡塘入境,至湖塘村与崇阳溪汇合入建溪。建溪干流在建瓯市区以上的主河道长228公里,途经本市徐墩镇,由市区西北部流入城区,与松溪汇合后折向西南,于七里街新区南端流出市区,途经南雅镇从房村口村出境流向南平市;松溪发源于浙江省庆元市,流经松溪县、政和县,于伏演村进入建瓯市,途经川石乡、东游镇、东峰镇,环绕建瓯市中心区的东南部

5、,由建瓯市区东部原砂轮厂处流入市区,于水南桥下游原制材厂处汇入建溪;小松溪发源于建瓯市境内东北部,由建瓯市北郊的五里亭汇入建溪后流向市区。建溪和富屯溪与上游的崇阳溪、南浦、松溪一起构成纵贯全境的树枝状水系,河道坡降大, 汇流时短, 洪水暴涨暴落, 具有典型山区性河流特征。峰高流急是洪水的主要特点。近年来, 发生洪水的机率增大,且同流量洪水水位比以前有较大抬高,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过量,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造成水土流失,加上城市和公路建设的弃土弃渣大量倒入河道,造成河道变,引起河水水位上升,防洪堤配套设施尚未完善,防洪工程未形成闭合,低洼处容易形成内涝,工程未能发挥应有的防洪作用。我市防洪工程设

6、施主要有水库、防洪堤、疏浚河道、改河(溪)、城市排涝工程等。全市共2 个防洪堤:分别是城区防洪堤和南雅镇防洪堤;有3 座中型水库:洋后、小赤院、北津;15座小(一)型水库;50 座小(二)型水库;1 座中型水电站:北津水电站。我市重要交通线路有:高速公路两条:京台、长深,国道一条G205 ,省道二条S204线、S303线,以及乡镇、村交通网络。(二)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近年来, 我市 “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建设工程已经启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已拥有1 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一套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一套天气雷达资料实时接收设备, 17 个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2 个六要素自动气

7、象站,1 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气象观测。已建成小桥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电子显示预警平台、有线电视气象预警、气象手机短信息预警平台等;在全市各乡镇已建立一支由259人组成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传播。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预警信息覆盖率还较低。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纳入政府常规工作。各乡镇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防御体系。依托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业务、服务统一管理。(三)存在的问题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仍然不

8、足,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仍然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大雾以及山洪、地质灾害等的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 、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信息尚未做到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反应能力较低。预警信息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气象预报信息的传输、发布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3 、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移山填壑等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防灾减灾工程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用;部分山塘、堤坝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洪涝的能力较为薄弱。4 、社会减灾意识不强,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

9、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有待进一步深化。5 、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指导。6 、防雷减灾管理尚未完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薄弱,农村住房基本没有防雷设施,农民经常在野外劳动又缺乏防雷知识,农村防雷安全存在严重隐患。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综合应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

10、产安全, 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安定稳定。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乡镇、 基层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 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教育,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应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11、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行“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的原则。因地制宜,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合理配置减灾资源,把减灾与兴利结合起来,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 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依托科技进步,科学应对,有效减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等,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

12、善 “ 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 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 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 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 十一五 ”期间相比,到2015年、 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 、50% 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 、50% 。2. 近期目标( 2011 2015年)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气象探测站和防灾应急移动气象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 以上,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13、预警信息覆盖率达 90% 以上; 基本完成主要河流、水库防洪、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安居工程建设; 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3. 远期目标( 2016 2020年)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 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 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 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4 主要任务( 1)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管理水平。健全防御气象灾害的分

14、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完善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组织网络。完善建瓯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各乡镇、各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立统一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综合观测、数据传输和处理、预报预警、 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受众面达90% 以上。( 3)加强暴雨洪涝防御能力建设。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方案,为各级防汛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建立各部门协

15、同作战机制,做到防御标准内的暴雨洪涝不出险;遇超标准洪水,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4)完善城镇和区域防洪排涝设施。与现有城市规划相配套,进一步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市区50 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新区建设达到有关防洪排涝要求,避免镇区内涝成灾。( 5)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全市91 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监测、治理或采取搬迁、避让措施;预防和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完成其它一般防治点的防治工作。四、气象灾害主要特征及其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依据,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通过对解放以来我

16、市主要气象灾害及灾情的调查、统计、 分析, 进一步查清了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发生规律,对主要气象灾害作出风险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并绘制了全市各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图、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分区图。1 暴雨洪涝: 受武夷静止锋的影响,上游各县市极易连续发生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崇阳溪、南浦溪和松溪三条支流同时发洪或两溪同时发生大洪水都会严重威胁建瓯市区。由锋面雨造成的洪水是本市洪灾的主要成因,占建溪发洪次数的80 以上。 其次是台风暴雨。 每当台风在福州温州之间的海面登陆时,台风会影响闽北东部地区,在松溪、南浦溪流域形成大的暴雨洪水。台风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对上游的破坏大,也会威胁到本市区。2 干旱:我市降雨分布不均,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全年均可出现。我市干旱出现频率高,活动季节长,成灾范围广,并有地域多发区和高频多发季的特点,以东河片的东游、东峰、顺阳、水源及川石为干旱高风险区。其余为干旱中风险区。3 大风:风力大于或等于8 级,称为大风。我市出现的大风主要是局地强对流天气伴随的雷雨大风,雷雨大风一般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