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78230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商洛学院 郭妮妮2013年11月,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章),第一节 高校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组成。 教学过程的3个要素组成了4对矛盾: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就是这些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二、教学过程概述,教学过程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规律是什么? 教材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规律基本要点: 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

2、系)。 (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 (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 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3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4.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

3、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 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 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三、大学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一)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二)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

4、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发展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它属于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高校的基本任务等。,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点:正确理解科学性;思想性不是简单的阶级性;统一是核心(挖掘和发挥教材的思想性)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把握重点:内涵和运用要求。 内涵: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

5、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运用要求: 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 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点:教好理论,掌握原理;重在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恰当的把科研

6、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与科研精神与能力。 (五)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教学中把知识的系统性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 (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点:以全班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作为确定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基本依据;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重点:内涵和运用要求。 该原则实际上是指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原则体系中的核心与灵魂。它渊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关键点:调动积极性;启发独立思考;使学生全面发展(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内涵:教师的主

7、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材观点),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运用要求: 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8)专业性与综合性结合的规律 关键专业教育目标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教学原则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促进;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的践行各条原则,不断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8、,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年制与学分制 高等学校的两种教学管理模式:学年制、学分制 一 、学年制 是一种模式单一、要求统一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学校学习,那入学先后顺序编相应年级,课程按学年安排(除选修课),全班统一上课 优点: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便于国家对人才的统一培养。 缺点:计划缺乏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 学分制,有弹性的教学管理计划,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特点是一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为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 学分制广泛流行于美国,目前世界上大多高校采用。中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教育家是蔡元培先生。,学分

9、制的优点: (1)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的发展和专攻方向。 (2)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新见解、研究的新成果也可以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3)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 总之,学分制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好。 缺点: 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浪费。,(3)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 总之,学分制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好。 缺点: 容易

10、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我国以往实行学年制,现在基本都实行学分制,但往往是不彻底的,实际上是学年学分制。因为学分制在管理上和资源使用上受到限制。 发展趋势: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条件:不受年限限制或相对延长;大量的选修课。,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与规定,主要是“学程”的意思,到了近代,随着班级上课制的施行,其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这一词源导引出了对课程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把重点放在“道”上,

11、因而认为课程应重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二是把重点放在“跑”上,所以认为课程应重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事物,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目前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有:1、课程即教学科目(一门教学科目或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揭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揭示课程的本质是活动。3、课程即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揭示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还有人认为,课程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所有资源。,课程有广义与狭义概念。广义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狭义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

12、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论 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以科学的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以便学生掌握人类科学知识的精华。 活动课程论:经验中心 儿童中心 、“做中学” 结构课程论:布鲁纳教学内容以各门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二 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课程体系。普通课程、专业课程 职业课程 跨学科课程 从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还有其他分类,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形课程、潜在课程等。课程比例关系及课程的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 所谓优化

13、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 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第三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学分制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总学

14、分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数。它是弹性的计划。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分为3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本文是重点。,三、教材建设 狭义教材是指教科书,即课本。广义教材包含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 教科书: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大学教材的选用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重点章),第一节 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类型: 1、个别

15、教学:效果好,但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自然编班;面向全班教学,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优点: 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集体, 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社交能力。 缺点: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最早进行系统阐述。我国最早采用的是在京师同文馆(1862年创办)。,。 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科研和毕业

16、设计(论文)等。,(一)课堂教学 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主要工作: 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方案;编写教案。 基本要求: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2、上课。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基本要求(如何上好一堂课): 遵循教学原则; 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 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补充)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认为要“4看”。 (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看有否发挥积极性:凝视状、活跃状、睡眠状、松散状。 (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评价。但一节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要求是看有否实现目的。,(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包括教师的 智慧和学生的智慧。从教的角度来看,必须是启发教学。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得好(气氛热烈)。 有学者说,好的教学要“四带”:带知识、带道德、带情感、带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