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377934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3)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资料:千年伟人马克思,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其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

3、为题,调查了3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思考: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对我们有何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一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李大钊在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说过“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李大钊,1922年5月,陈独秀马克思的两大精神。 1926,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纲要)已经相当明确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蔡和森,1930年,毛泽东

5、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第115页。,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第二阶段:命题提出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 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

6、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第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使之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7、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第三阶段: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在全党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期间,年月,毛泽东特意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党的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

8、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在全党形成共识的标志。,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刘少奇,(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必须中国化?),1、实践根据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2、现实根据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需要,3、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内在)要

9、求,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须注意 两个关系:,1、“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

10、化的历史进程,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零星式传播,十月革命后,两条渠道传入中国:一条是由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董必武、彭湃、施存统等中国留日学生从日本传入;另一条是由蔡和森、李富春、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聂荣臻、邓小平等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法国传入的。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运用和创新的中国化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从思想传播进入理论运用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有8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经历87年,这个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 两次历史性飞跃 两大实践成果(探索出两

11、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两大理论成果,第一个历史时期 (1921 1956),第二个历史时期 (56年78年),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第一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三个历史时期 (78年今),历史进程,(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从理论上讲)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从学科上讲)第三,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12、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 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代背景: 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 历史依据:国内外建设 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 验的科学总结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生动实 践、对广大人民共同愿 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