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 古书鉴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79064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8.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本学 古书鉴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版本学 古书鉴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版本学 古书鉴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版本学 古书鉴定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版本学 古书鉴定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本学 古书鉴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本学 古书鉴定(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本学 下,(一)历代刻书状况及特点,2、公使库本 公使库本是宋代特有的称谓。宋朝制度,各路州军皆给公使钱,作为宴请、馈赠官员赴任或罢官以及进京往来费用,专门设有一个类似招待所性质的机构公使库,经营抵当铺、卖加工过的熟药、酿公使酒、刻书等作为补充财源。, 公使库刻书数量也不少,今天可考的大约二、三十种,比较著名的有仁宗嘉祐四年(1059)苏州公使库王琪补订刊刻王洙所整理的分体编年杜甫集,这是杜集的第一个刻本,也是后世杜集之祖本。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资治通鉴,这是传世资治通鉴的唯一宋本。,3、家刻 私家刻书,在宋代发展很快,比较为人称道的 有:广都费氏刻印资治通鉴、

2、眉山文中刻印淮海先生文集、眉山程舍人宅刻东都事略、京台岳氏刻诗品、建溪蔡梦弼刻 史记集解索引、建安黄善夫刻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建安魏仲举刻昌黎先生文集、尤袤刻隶续、朱熹刻南轩集、陆游刻岑嘉州集、廖莹中刻九经、朱熹刻印“四经”等。,4、坊刻 宋代的坊刻十分兴盛,有“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建阳麻沙书坊”、“临安府尹家书籍铺”、“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临安荣六郎书籍铺”、“建安余氏万卷堂”等众多的名号,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临安陈起以及建安余氏。,避讳。“避尊者讳,避亲者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礼法。宋代避讳较严,除避当朝皇帝名讳外,还避皇帝祖上名讳;不仅避当字讳,还避同音字讳;写文章的人还要避家

3、讳。反映在宋刻本当中便采用小字注“今上御名”,或缺笔、或改字等方法避讳。,版式。宋代前期多四周单边;后期则绝大多数是左右双边;书口以白口居多,但闽本例外,半数以上是细黑口;上鱼尾上方多刻刻字字数,中间刻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多刻刊工姓名或斋、堂、室名;,金国刻书 金国最著名的当属平水地区的坊刻,在今山西临汾县,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平水本流传下来的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平水早期刻本)、金人蔡松年撰、魏道明注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平水晚期刻本)等数种。其版式特点基本同浙本;字体,早期刻本是欧体,晚期则主颜体;避金讳,但不很严格。,兴文署本 兴文署是元朝官方设置的主要刻书机构,“掌经籍版及江南学田钱

4、谷”(元史卷一六世祖本纪十三),主要是刻经、史、子三类图书,颁行天下,并提供朝廷赐书之需。兴文署刻书的数量相当多,一般装璜也比较考究。,元代刻书特点 大都、平水、杭州、建阳构成元代四大刻书中心。 字体。绝大多数元刻本都是赵(孟頫)体,因赵家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故又称“吴兴体”。 赵孟頫是宋朝宗室,入元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宠信,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又是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大家,故其字体主导了整个元代的书法风貌,元刻本无论官刻私雕,全都亦步亦趋模仿赵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画山东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

5、峻峭,遥遥相对。, 元刻本字体上的另一特点是:多简体字。元朝的国字是国师八思巴制定的蒙古新字,故对汉字使用放松了要求,于是便出现了元刻本多用俗字和简体字的现象。后来明、清坊刻戏曲、小说等也沿袭了这种做法。 避讳。无讳。元朝是蒙古族建国,人名译成汉字均系音译,不大讲究避讳。其讳法只限于避用“全用御名”,而元代皇帝的御名系音译多字长名,实际出现的概率很低,所以元刻本很少能找到避讳的实例。这在历代刻本中是最为独特的。,版式。早期多左右双边,晚期多四周双边;元初多白口,以后绝大多数是黑口、甚至是粗大黑口;喜刻花鱼尾,而且不限于书口处,比如刻在小题上方等。 总之,元刻本最显著的四大特点是八个字: “黑口

6、、赵字、无讳、多简”。 此外,官刻中各路儒学刻书占主体地位;刻书内容以农书为多。,2、南北监本,国子监刻书实力雄厚,校勘、写刻人员皆系国子监祭酒、监生;内部藏书丰富,且有资金保障。但是南北监本在刻书质量上却有妄加篡改、校对粗疏、脱漏舛误之失,历来评价不高,如顾炎武认为它们“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此则秦火之所未亡,而亡于监刻矣!”(日知录卷一八)。大概是刻书态度不认真的缘故。,3、藩刻本, 明代实行“皇子封亲王”的分封藩王制度,藩王在地方上逐渐形成一股特殊的强大势力,许多藩府养士、藏书、刻书,于是出现了刻印较佳的“藩府本”,形成明刻本中一大特色。 藩府财力雄厚,藏书丰富,又搜罗了大

7、批的人才,许多藩王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如周藩朱有燉著诚斋乐府、郑藩朱载堉著乐律全书等。另外,在明代中央集权的高压政策之下,不少藩王还有意将刻书作为明哲保身的韬晦之策。这便使得藩府刻本质量远远超出经厂本、监本,成为明代官刻之最。,5、毛晋刻本明代私家刻书极盛,著名的如洪楩清平山堂以及顾起经、闻人诠、范钦、王世贞、李之藻、曹学佺、臧懋循、张溥、胡正言、毛晋等等不下三十家。而其中汲古阁主人毛晋刻书是最值得称道的,其刻本又称“汲古阁本”。 6、坊刻本明代坊刻分布地区更广,主要集中在建阳、苏州、金陵(今江苏南京)、新安(今安徽歙县)、杭州、北京等地。建阳坊刻本占了当时福建刻本的绝大多数,人称“麻沙本”;

8、苏州书坊刻印了大量的戏曲小说;杭州的书业贸易比较兴盛。,装帧。明朝中叶以前,流行包背装;中叶以后,盛行线装。 工艺。印刷技术精工:活字印刷术进一步发展、普及;套版印刷应用广泛;插图本出现;,字体及版式。明刻本的版式特点,有前期、中期和后期明显不同的风格: 明初至正德时期(13681521),“黑口、赵字、继元”。黑口、赵字,本是元刻本的特点,明初刻本完继承了下来,而且无论官刻私雕,都统一成基本相同的风格。 嘉靖至万历时期(15221620),除司礼监刻本外,其他官私刻书,一变为“白口、方字、仿宋”。这与当时文学上李梦阳、李攀龙等前后七子大力提倡复古运动有极大关系,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全面复古的风气

9、,于是文追秦汉、诗复盛唐、刻书则仿赵宋。这个时期的刻本,不但在内容上翻刻宋元旧籍,而且连版式、字体也亦步亦趋也刻意模仿,故多白口、左右双边、仿宋方字。而后渐变成横轻竖重、板滞不灵的匠体字,又称宋体字。,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16281644),“白口、长字、有讳”。明刻本在第三阶段风格又发生了变化。明初承袭元代,不讲究讳法,至穆宗隆庆以后,讳法稍严。,2、家刻 清代考据学发达,私人藏书极盛,在著名的学者群当中,涌现出一批家刻的代表,不下几十人。例如:周亮工、鲍廷博、黄丕烈、缪荃孙、王先谦、叶德辉、罗振玉等,清代刻书特点 中心。刻书地区分布全国,中心巳不甚明显,不过仍数北京和江浙地区的南京比较集中

10、。 字体。康熙以后,社会上流行“馆阁体”字,即一种非颜、非柳、非赵的端正楷书,刻书家便风行请书法名家以类似这种馆阁体的楷书写刻上板,一般称为“软体写刻”。嘉庆以后,一般流行的字体变得呆头呆脑,已不复有先前圆润秀美的韵致了。,装帧。线装的形式一统天下。 避讳。从康熙朝开始实行讳法,而且较前代更加严密,故清刻本有不少讳字。 版式。版式特点不象前代刻本那么明显,清初与明代风格很接近,多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后来也大多袭用。一些刻本增加了书名页,右上小字刻著者姓名,正中刻大字书名,左下小字刻藏板刻印人。,(二)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有关诸说 东汉说 六朝说 隋朝说 唐朝说(

11、初唐说,中唐说,晚唐说) 五代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应当在唐代,现在所能找见的可靠的文献记载都见于宋人著作,而且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主“唐代说”;相反,主张先于唐代的,却都是晚出的明人、清人,其主观臆测的成分占了很大比重。,“晚唐说”相对比较保守一些,敦煌卷子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即金刚经)雕印技法业已相当娴熟。, 2、各种活字印刷的发展 泥活字 后世以泥活字印书出名的出版家是清道光年间的李瑶和翟金生。李瑶印有南疆绎史勘本和校补金石例四种。翟金生更是化费三十年功夫,动员全家,制成泥活字十万余个,排印了泥版试印初编、仙屏书屋初集、修业堂集、水东翟

12、氏宗谱。,木活字, 比较成功的木活字印书法,一般认为成于元初王桢之手。 王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在做安徽旌德县令时,撰写了一部13.6万字的农书,当时他命工匠造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准备排印他的农书。活字制成后,他先用它们试印了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印成了100部。,清代木活字印书已很普遍,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是乾隆年间摆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含最先雕版印刷的4种以及木活字排印的134种。 武英殿聚珍版的木活字比王桢旧法有较大改进,先制作一个个木子,然后刻字,将木活字按部首笔画贮放在十二个大字柜里。金简所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与王桢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样,是总结活字印刷方法和经验的重要文献资料。,铜活字, 铜活字,一般认为起源于明代,约明孝宗弘治、武宗正德年间,最著名的出版家有无锡华氏、安氏两家。 华氏一家四代都从事铜活字印刷。华珵排印的渭南文集,华燧“会通馆”的宋诸臣奏议、锦绣百花谷、百川学海;华坚“兰雪堂”的元氏长庆集、艺文类聚、蔡中郎集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本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