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377178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历史观及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历史观及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历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一、历史观及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与历史科学,世界观与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本能.,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地理环境决定论),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二)历史观的基本

2、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什么?,人们如何用这些劳动资料进行生产?即生产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化的?,这些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有谁支配和使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还是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作关系还是剥削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3、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的制约。,(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自发的信念等。,(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

4、术和科学等。它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辨证关系:,第一,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基础。,第二,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具有改造、影响并规定发展方向的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列宁,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皇宫里的人和茅屋里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 费尔巴哈“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穷人决没有开交易所折

5、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争夺权力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水浒传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西游记仍然是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映,玉皇大帝只不过是夸张了的封建皇帝等。,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恩格斯,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6、” 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材料118世纪的德国,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但德国的古典哲学、文学是最杰出的。 材料2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政治最黑暗、政权更替最频繁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解放、精神成果最丰硕的时代之一。其中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时期之一,魏晋雕塑艺术也是中国雕塑艺术最杰出的时代之一。,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从功能上看,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批判现实社会;调节和控

7、制现实社会和人的活动。,从性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 性变革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迷”,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社会基本结构,生产力是社 会基

8、本矛盾运动 中最基本的动力, 是人类社会发展 和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生 产 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 定,决 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社会基础),(社会最基本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结构,经济结构,广义经 济结构,狭义经 济结构,生产 方式,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文化,广义,人化,化人,器物,制度,观念,狭义 观念,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9、,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结构,生产力是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 中最基本的动力, 是人类社会发展 和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生 产 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 定,决 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社会基础),(社会最基本的动力),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构成,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种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

10、质手段。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它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 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 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经验、劳动

11、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通过对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的选择、调动、匹配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总体功能。,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是通过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

12、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历史命题。,“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 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从古代到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现 代:“科学技术生产”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杠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杠杆。,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然科学从理论到新产品试制成功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缩短;,三是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对当今时代生产

13、力诸要素的地位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肯定了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即由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进入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此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近年来中国“科技影响”分析,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2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要素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 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所有

14、制关系 地位关系 分配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历史规律部分(历史科学);另一部分就是历史规律得以成立的哲学解释原则(逻辑前提)。没有这个逻辑前提,历史观的所有的原理(历史规律)是不能成立的。这个逻辑前提(解释原则)就是生存论原则:“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什么?,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5、的辨证关系,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反作用的具体表现,反作用的途径,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生产力,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力 (内容),生产关系,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构成,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